江曉梅 龔曼
摘 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要群體,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如何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是我國當前急待解決的大問題。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安徽省大別山區為例,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研究了當下我國深度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模式優化路徑。
關鍵詞: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經濟學分析;精準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4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521;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在體制改革、發展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貧困地區學生的教育狀況卻不樂觀。深度貧困區是教育的重點,改善貧困區教育現狀,是深度貧困區教育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安徽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為典型案例,探究了安徽省大別山區的教育貧困現狀、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困境的優化路徑與促進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扶貧政策及建議。
1? 大別山地區教育現狀
1.1? 學校教學環境
目前,大別山地區已實現一村一小學,而且在環境和師資上都有明顯的改善。學校基本上配備了食堂,食堂環境良好,能解決學生用餐問題,并且當地很多中小學都被納入了國家營養改善計劃中。初高中多數位于鄉鎮、縣城,配備了統一的宿舍。據當地學生反映,宿舍環境良好,減少了上下學花費在路上的時間,而且還有利于在課余休息時間與同學增進友情,在生活上也比較獨立[1],養成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習慣,老師們也會給予更多關懷。
當地中小學大多配備了多媒體網絡教學教室,但據當地一些學生反映,大部分小學在上課時很少使用多媒體,而且多媒體設備存在線路未接好、無法維修、教師不會操作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當地教育部門沒有做好后續工作,而且監督和指導工作也沒有做到位。初高中學校教學設備相對來說比較完善,除了多媒體網絡教室,還有統一的電子投影儀,在課程安排上也比較完善,有美術、音樂課等。但因為城鄉差距,多數農村小學課程只有語、數、英,導致在小升初之后,很難適應中學的教學模式[2]。特別是農村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學起來比較吃力,對于音樂和美術等科目接觸得也比較少,所以金寨縣的初高中升學率不是很理想,很多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入高職、高專學校就讀。
當地學校均設有閱覽室,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但是當地學生缺乏正確的讀書引導,而且閱讀氛圍不濃,導致圖書利用率比較低。當地村委會也設有“鄉村書屋”,但圖書比較陳舊,適合學生的讀物較少,而且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導致書屋開放率較低。
1.2? 教師隊伍及教學質量
大別山地區農村小學師資隊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年齡上兩級分化嚴重,比較有經驗的多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民辦轉公辦的教師,年齡比較大,對于很多新事物,比如多媒體的使用,與新時代學生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還面臨著退休,但是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又缺乏教學經驗[3]。
(2)音樂、美術、體育老師基本由語文或者數學老師兼任,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年輕教師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很多教師由于學校待遇較低,不愿意到農村學校教學,或者只把農村教學作為事業的跳板,積累幾年教學經驗后,就會離開農村,導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流失嚴重。
(4)也有很多老師教學態度認真,但奈于教學手段和科目的限制,學生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時間久了,將不利于山區學生的發展[4],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1.3? 學生自主學習情況
多數學生學習態度認真,求學愿望強烈,但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多數鄉村小學只設了語文和數學課程,缺乏對英語課程的教學,導致學生外語起步遲,基礎薄弱。由于小學教育落后,很多學生難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就很難適應中學的教學要求。此外,有一些鄉村學生上學路程比較遠,需要跋山涉水、步行數小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上學積極性。
1.4?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
由于當地很多家長受教育水平偏低,因此對于孩子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不能提供有效的幫助,很多家長外出務工,缺乏與孩子的交流,也有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存在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健康成長就行,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偏低。而有些家庭條件不錯的家長,也存在錯誤的教育方法,認為只要花大價錢為孩子購買學習電子設備、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就是對孩子的培養[5],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知識渴求。
2? 優化路徑
2.1? 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統籌分配
當前城鄉教育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國家和當地政府制定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辦學理念和標準,使農村教育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避免被城市教育邊緣化。國家和當地教育部門在公共教育資源上要做到統一協調分配,使大別山地區能夠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6]。當地政府還需制定一系列措施,調動教學工作者去農村工作的積極性,例如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增強當地城鄉教育者之間的流動性,使各校的師資水平和教育資源均衡。此外,還要做到硬件資源共享,如圖書資源和教學現代化設備等的均衡分配。
2.2? 提高當地教學水平
“老師就是學生的再生父母”,這句話足以說明老師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在學生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都來源于任教老師,所以,如果老師既能把課講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還能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能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多組織城鄉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讓城鄉教師之間有一個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機會,提高當地教師的教學水平。
當地教育部門在增強山區小學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適當給鄉村教師增加一些培訓會,提高當地教師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硬件設施的能力,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除此之外,還應豐富當地鄉村小學的圖書資源,使鄉村學生在課余時間有再學習的機會[7]。在課程開設上,應適當增設自然科學和藝術類的課程,使教學課程豐富多樣。在平時,可以適當組織一些學生活動,促進城鄉學生之間的交流,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挖掘學生的特長,促進當地學生的多樣化發展。
2.3? 增強當地教育觀念
由于當地經濟水平和傳統觀念的限制,很多家長也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而且家中一般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孩子,對于孩子的教育持放養式態度,還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部分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向當地家長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8]。當地政府可以開展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座談會和宣講會,向家長普及教育的意義,把“知識改變命運”的意識扎根于家長心中。同時,還應提高家長的榜樣作用,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起到啟蒙老師的作用,平時多和孩子交流,還要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進行監督和檢查。
不止家長的教育觀念需要加強,學生的教育觀念也要加強。教師和家長要向孩子說明學習的意義和教育的重要性,還要向孩子傳遞“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讓孩子明白,教育能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9-11],接受教育是他們的義務,學到的知識越多,將來的選擇才會越廣。
3? 結束語
扶貧先扶教,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對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重視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育現狀,是農村教育發展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瓊,李勇,吳雄周.我國教育精準扶貧成效及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2):87-89.
[2]陳仕平,李麗娟.教育精準扶貧中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江西科學,2018(6):1 056-1 060.
[3]黃小明.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2):216+260.
[4]王學男.精準扶貧背景下西藏中職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挑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3):32-37.
[5]劉延華.教育扶貧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8(21):58-59.
[6]楊大榮.教育引智 產業支撐 多元助力扶貧攻堅——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與精準扶貧工作案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0(6):24-26.
[7]方化.中國農村教育精準扶貧芻議[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7,40(6):75-78.
[8]李蓉蓉,李桂.如何全面推進教育扶貧——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J].山西財稅,2017(12):43-44.
[9]李華,劉宋強,宣芳,等.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12):33-40.[10]陳玲.探究河南省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6(14):74.
[11]吳虹.淺析精準扶貧與發展教育[J].糧食問題研究,2017(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