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杰
【摘要】面對小學作文虛假性傾向、模式化傾向嚴重,缺少情趣,東拼西湊低劣、詞不達意和空洞無物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筆者分析了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作文教學訓練形式化,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練寫與技巧指導,學生的深刻閱讀和體驗都不夠深遠。呼吁語文教學工作者應采取必要的策略來改進,如葆育童心、生活體驗、閱讀積累、訓練方式多樣化等,來拓寬更寬廣的寫作空間,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作品。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存在問題;原因分析;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長久以來,小學生作文低劣問題一直很突出,表現在詞不達意和空洞無物等一系列問題,小學生作文虛假性傾向、模式化傾向都比較嚴重,缺少情趣,東拼西湊也很常見。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作文教學訓練形式化,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練寫與技巧指導,學生的深刻閱讀和體驗都不夠深遠。所有這些小學語文教學面臨教學質量不高的普遍現象,值得人們深思。那么小學生的作文教學瓶頸在哪里呢?現狀又是如何呢?我們語文教學研究工作者應采取何種策略來實施改進呢?現就小學生作文教學虛假性傾向、模式化傾向等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尋求改革策略。
一、小學生作文現存的問題
縱觀小學這幾年的作文,筆者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如作文沒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確,作文內容不具體,文章內容干干巴巴不夠豐富,內容虛假,沒有真情實感,千篇一律,詞匯匱乏,各種修辭手法、名言警句等不能恰當的運用等,主要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虛假性傾向
小學生作文發生的問題較多的地方常見的有假話、大話和空話等;小學生作文中很難體現真話、實話和心里話。教育出來的學生的特長在于編造情節,寫作用假話已經習以為常。分析小學生作文,不難看出其寫出來的作文語言言不由衷,說和做不能連在一起,從一定程度上講教給孩子不說實話的方法,致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呈現“雙重人格”并不奇怪。
(二)模式化傾向
小學生作文沒有一點新意,雷同情況十分地嚴重,表現在抄襲方面同樣雷同。什么撿錢撿錢包、引導盲人過馬路等等時常可見,前人的作文不斷被沿襲,結果仍然風行不衰。試想想當教師看了學生這種作文之后會有怎樣的感想:作文教學重復嚴重,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小學生的作文為何不變呢?這樣的小學生作文教學是成功還是失敗答案是明確的。通過小學生作文寫作情況,我們培養的孩子會怎樣?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會照搬和照抄;其結果就是培養的孩子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難形成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方式,有的只是低端仿制……
(三)缺少情趣
小學作文教學方式過于呆板。當選題為記述一件有意義的事時,按照傳統習慣,小學生的思維僅維持在助人為樂極小的范圍之內,做事似乎只做大事才有意義。脫離不了做表面文章的現象,記述某人勤奮好學事跡時,往往會添加很多空話和大話,顯得畫蛇添足的味道十足。所寫人物或事件過于提高,好似只有這樣才有底氣,其結果往往會成為畫虎類犬的結局。文章由于思維僵化自然缺少生活中的氣息、生命的氣息,很難看到放開的那種真實的作文。
(四)東拼西湊
這種僵化的作文教學方式、刻板的寫作模式,使得不少學生視寫作如畏途,把寫作看作是十分艱難的苦差事。于是,從思想上沒有信心,行動上缺乏支撐,其結果必然會出現搜腸刮肚也找不出詞的現象;接受作文任務,愁眉苦臉,不知如何下手;只能東拼西湊,填鴨式完成作文;文章本身除了空空如也,找不到文章的華麗之處,文章質量低劣屬于正常,完成一作文任務后,根本沒有快感,久而久之,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會喜歡作文,個別孩子患作文綜合恐懼癥也不為怪。
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的原因很多,總結發現如有的學生的作文也出現了記流水賬的現象,面面俱到,不是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偏離了作文的中心;有的孩子的課外閱讀量少;有的學生缺少寫作素材,學生的視野狹窄,運用電腦下載抄襲,你抄我的,我抄他的,雷同瞎編在所難免;有的學生既不努力,也不聽老師耐心指導,隨隨便便。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其影響因素較多。
(一)作文教學只顧了形式忽視內容
分析傳統作文教學觀,得知教會閱讀必須接觸語言,通過語言來領會思想,小學作文寫作過程與閱讀成反比例關系,先要立意,然后根據作文的中心思想,確定合適的思想內容,最后遣詞搭句,用最適合的語言表達出來,選擇好的語言必定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做到結構方式一樣,修辭方式固定。過分強調“逆操作”,會誤導小學生落入寫作文從形式入手的誤區。
(二)作文訓練形式化
教師教學生寫作文,通常會按照一般的程序進行,如先擬題,再進行指導,要求學生 “依葫蘆畫瓢”進行寫作。舉例《一件我難忘的事》,指導學生,會要求學先審題,引導學生注重難忘二字,隨后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意見組織語言進行寫作,其演繹思路雖然明確,演繹材料也合常理,最后完成演繹文章。無數的經驗教訓這樣的寫作模式,不僅不能激起學生興趣,而且嚴重地限制了學生思路和個性。
(三)忽視了練寫
指導作文課上,教師僅用語言表達,滔滔不絕,盡量展自己的口才,時間花費作文課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當學生開始練習寫作,時間留下不多。學生練寫只能流于形式,給學生當堂練習獲得教師指導的機會很少。
(四)閱讀體驗和思索不足不深
課程標準規定了小學階段課外閱讀應多于145萬字。其用意明顯地告訴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打開學生的心扉和挖掘學生慧根。僅分析課標安排大量的閱讀是想奠定寫作的語言基礎,可見其用心良苦。大量閱讀需要學生親自經歷獨特的體驗。當然,閱讀對寫作是十分有意義的,關鍵是讓思想體驗醞釀與積淀。
三、改革作文教學的策略
(一)葆育童心
童心是人們普遍贊美的美文。童心無忌,因為它保留有原初思維品質。維護童心的同時要培植童心。寫作文、童話和兒童詩都離不開童心。發掘童心,開發童心,孩子寫出的文章必定是吐真話敘真情,一定能收到預期的習作效果。
(二)生活體驗
生活是作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小學生寫作離不開生活,只有熟悉生活,積極地生活,才能真實地表達生活。有道是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處處是文章。教會小學生利用心、眼注視生活,用心撰寫生活的體驗。當小學生參加一次旅游活動后,要求寫一篇游記。旅游之后,小學生要根據體驗抒寫游記。經歷旅游后的小學生作文出現意趣迥然的現象十分自然:注重描寫風景的,也有專心書寫如何完成整個旅游的,大家感覺處處是美景的。
(三)閱讀積累
閱讀陶冶心旅和心源。心花香自閱讀來。閱讀是夯實文化底蘊的基礎。鑒于閱讀的功用,朱永新推出“書香校園”構想,其“書香社會”大力推行閱讀國內外經典文學,同時還要提醒學生在閱讀中去體驗感知文學魅力。
(四)作文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
寫作需要讓心靈漫游,要讓夢幻尋找歸泊。小學生寫作的自由必須保障:讓小學生自由寫作;從思想深度釋放小學生。將作文融入生活,結合班級實際辦好班級刊物,培養小學生撰寫班級新聞,組織小學生實行評改活動。
總之,要克服和解決學生作文虛假性傾向、模式化傾向嚴重,缺少情趣,東拼西湊等上述問題,要改革作文教學的策略,必須結合課標理念,為學生作文教學創造理想的環境,葆育童心,豐富生活體驗,注重閱讀積累,讓學生掌握寫作規律,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組織多種多樣的作文訓練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寬廣的寫作空間,引導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作品來。
參考文獻
[1]韓青辰.說真話[J].故事作文(低年級版),2016(6).
[2]隆玉池.小學作文教學方法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上),2016(5).
[3]杜振英.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作文教學的新策略[J].學周刊,2016(3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