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杰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從語文新課標的表述與指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會語義、再造語境,從而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讀”這個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的今天,對語文教學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讀;意義;策略;朗讀;默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讀”的缺失
語文教學必須以讀為主,這是我國幾十年語文教學積淀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采用教材分析為主的授課模式。還有,以小組合作交流為主的課堂表現形式,形成了語文教學不讀或讀得不多的怪現象。再有,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數字教育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機。但是,有些老師意識不到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而是為了用技術而用技術,學生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所學的內容,而是關注教師展現的新技術,從而忽略對文本的關注,忽略文字本身的實質內涵。一節課下來,學生盯著大屏幕,卻不能靜心讀書,那就脫離了語文教學的本真,終究是語文教學的遺憾。
(二)“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1.“讀”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必須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被老師講懂的。讀是架設在學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間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學生的情感就可以和文章情感產生共鳴,達到升華。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瘸蟬》這篇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時,把“品讀具體語段,感受蟬蛻變過程的痛苦與煎熬,感悟作者具體生動地描述”作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重難點是不能靠教師講的,必須靠讀中悟。因此,課上老師充分運用了默讀、品讀、感情朗讀、拓展閱讀等多種方式,以讀促悟,孩子們確實在讀中領悟到了寓意,獲得了人生的啟示。
2.“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和寫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朗讀是良策。學生在對一篇文章的反復誦讀中,會潛移默化地吸收到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寫作時就不知不覺地加以運用了。例如一位老師在以“誦讀法”學習了《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之后,讓學生寫一篇寫景的作文,學生們大都能仿照此文的寫法寫出很多優美的文字,且情感真摯,表達淋漓;在文章的結構上也懂得了前呼后應,首尾相連。
3.“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閱讀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為表達積累素材。朗讀文章時,逐漸習慣文章的遣詞用語,使學生自然地吸收書面語言。久而久之,學生會把書面語言不自覺地轉化成口頭語言,使讀和說聯系起來,漸漸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讀”有助于培養語感
語言能力的提高,更多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則,而是靠語感能力。反復誦讀文章,就是模仿文章的典范語言,接受其影響。能把文章讀得朗朗上口,對文章里的詞匯、詞語搭配、句子的格式、語言氣勢與格調已經十分熟悉,這樣,良好的語感就基本形成了。通過誦讀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能力,這是學習語文的傳統經驗和基本規律。
二、“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在課文教學的不同環節,要采用不同方式的“讀”
讀有很多種方式,最常用的有朗讀、默讀、品讀、瀏覽等。在課文教學中,常常要根據不同的環節目標,采用合適的讀法。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時,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都在用不同方式的“讀”來進行組織,根據不同環節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方式的“讀”,最后順利完成了特定的教學目標。這位老師所執教的《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簡單概括為:教師五句話,學生五次讀。
第一句話,文章中可能有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一查字典,問一問同伴,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生開始第一次讀,這個層次的讀,目的是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解決生字詞。此環節采用的是“朗讀”的形式,更易讀準字音。由于小學生的讀書能力有限,很難做到文章讀一遍就可以讀準確,因此,在讀通課文,掃除文字障礙之后,再多讀幾遍以達到熟練地朗讀,做到一字不錯。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對文章也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
第二句話,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贊同嗎?邊讀邊勾畫出你的理由,可作批注。學生開始第二次讀,這個層次的讀,目的在于理解課文內容,因此用“默讀”最合適。默讀更易靜心,更易于入文,更易于內容的理解,學生可以邊讀邊思,邊思邊寫,默讀之后,學生勾畫了課文的中心句,關于山、水的重點語段,且批注了自己的感受,基本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第三句話,桂林山水如詩如畫,讀一讀具體描寫水和山的句子,腦海里要浮現出畫面。之后,你要讀給大家聽,用你的朗讀讓大家能夠看見漓江的水是怎樣的水,桂林的山是怎樣的山。學生開始第三次讀,這個層次的讀,目的在于感悟、體會桂林山水之美,這是文中的經典部分,遣詞造句乃至修辭結構都特別講究,采用“誦讀”較為合適。學生誦讀時,邊讀邊想象畫面,更能讀出山水之美,有韻律的誦讀,朗朗上口,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第四句話,作者用優美的文字把桂林山水再現在我們面前,在用詞、用句、修辭、段落上都極為講究,是我們學習寫作的好范本。再讀文,體會、學習、交流作者的寫作方法。學生開始進行第四次讀,這個層次的讀,目的在于學習作者的寫作技 巧,讀寫結合,可先用“瀏覽”或“跳讀”,找出值得學習的部分。例如學生找到了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的寫法就很值得學習。之后再用“反復誦讀”,老師讓學生反復朗讀首尾兩段,并達到會背誦的程度,這樣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首尾照應,前后相連,文章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的寫作方法。
第五句話,文章有些語句已經成為經典,讀一讀、背一背,積累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并為我所用。學生開始進行第五次讀,這個層次的讀,目的在于積累語言,可用“反復美讀”,直到背會。只有背會了,才是真正的語言積累。在這一環節中還可以鼓勵學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詞佳句,以備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
(二)教師要對學生如何“讀”進行方法指導
1.教會學生朗讀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還應注意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由此可見,教師要著力提高學生朗讀水平,讓學生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要告訴學生要有內心感受才能讀出感情,并注意運用好重音、停連、語氣語調、節奏等外部技巧。還要適時進行范讀。
2.教會學生默讀
在默讀中,要提示學生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要邊讀邊勾畫,還要批注感受。要求學生默讀時做到“四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腦到”。當學生圈畫一些文字,咀嚼一些字眼,乃至批上幾行字,這樣的讀書才是真正的讀書。
綜上所述,“讀”是語文課文教學中最基本、最簡單、最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最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方法。感知文章的內容,理解文章的要義,學習作者的神思匠心及各種語文技能的獲得,全都離不開讀。只有充分地運用各種形式的讀,才是語文教學的本真,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道!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