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大學語文”課程作為教學領域的重要學科,同樣肩負著這一光榮使命。將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也進一步完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基礎及課程群。與此同時,在大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從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材內容等幾個方面入手,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以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重要內容,加強課程建設,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及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起來的傳統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真正血脈。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大學階段語文教學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何融入與開展,是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大學教育中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獨立開設一門課程的極為少見。而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之一,在大學開辦以來一直存在,有著多年的歷史。因此,將大學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互結合,豐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也能夠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創新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對西方文化越來越關注,對西方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學習、借鑒,對西方文化熱情四溢,卻忽略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引起必要的重視和相關單位關注。大學語文作為大學階段中的重要學習學科,在課程建設中,許多教師已經開始將原先的“語文”重心轉移到“中華文化”方向上。大學教育著力于培養社會人才,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畢業生,對這些畢業生來說,厚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就我國現階段的大學語文教學而言,雖然教材版本較 多, 尚未明確統一,且教材所選取的文章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之后便會發現,這些篇目大多圍繞中國文學進行教學,以古代、近代及現代的優秀作品作為主要內容進行教材編排。從教材編排內容來看,教材內容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設置中,進而實現傳統文化教育,是當今重要的議題。
大學語文作為各大高校必備的公共課程之一,其本身具有廣泛性,對接受教育的對象沒有分類選擇。此外,由于語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性,以人文教育作為整個課程的核心。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重心移到傳統文化教育上來,除了要傳授語文知識、歷史典故、名家作品之外,還應當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力,帶動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體會中華文化帶來的無限魅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根據教育部《綱要》的要求,各大高校都進一步重視各大課程體系的更新及完善,并且逐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體系中。相比起其他學科而言,大學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了大學語文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但由于“大學語文”這一學科的實用性較弱、理論性較強,對于培養社會工作人才的大學階段而言,大學語文這門學科已逐漸被邊緣化,處于尷尬的地位。想要化解這一不利現狀,必須創新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對教學理念進行重新定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融入才能更加順利。
(一)漢語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母語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而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學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也就是說,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教學者和管理者,也擁有著共同的高等教學理念。語言是思想的本身。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母語的意義重大,是其民族精神的靈魂所在,也是重要的載體。整個民族所有的文化深層編碼,都一一在母語中予以記載。換句話說,母語承載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保護母語,是每個民族的重要使命。而漢語作為世界上歷史最長、最具有生命力的語言之一,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惜一切保護的對象,是傳統文化的直接載體。因此,在現階段的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強化母語教學及相關教學,逐步完善母語教育課程平臺——大學語文學科。
漢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文化性、工具性、審美性等多種屬性意味著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人文色彩。具體來說,文化性是聯系工具性和審美性的重要中間力量和紐帶。而工具性也要借助文化性來融通工具才能進一步體現,審美性則是利用文化性通過工具才能展現出來的審美語用效果。漢語作為一門語言,自然離不開“說”和“寫”這兩個重要內容,語言的讀寫能力通常是衡量一個人文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中華優秀文化教育中,漢語教育必須作為重要內容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弘揚民族精神及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
(二)明確“大學語文”教學地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如前文所述,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堪憂,在眾多學科的包圍之下,大學語文學科早已被邊緣化。在各大高校進行調查發現,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課程,基本上均以“大班上課”的形式進行,一節課通常有100—200個學生參與上課。但是課堂氛圍非常枯燥,學生大多只是以完成必修課學分為目的而上課,并不是受課程內容的吸引而來。大學語文學科之所以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科歸屬性問題及缺乏現實功利性的問題。首先,語文學科不像其他語言學科如英語學科、日語學科等具有現實功利性,其實用性能較低,少數學生能夠對該學科真正提起興趣。其次,學科定位模糊,歸屬無門,導致大學語文學科被忽視。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大學語文教學必須被學科化并進行創新課程建設。
首先,根據《綱要》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結合相關法規性文件來看,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離不開大學語文課程。在眾多公共課程中,大學語文擁有這一特性及優勢,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其次,漢語是任何一個教學階段中的重要課程教育基礎,大學階段也不能例外,提升漢語教育水平迫在眉睫,也是人才培養的切實需求。最后,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辦已有多年的歷史,具備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且積累下了豐富的教學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動課程的自身發展。大學語文的教學地位必須明確,并提供法理上的保證,才能解決邊緣化問題,將其特有的課程功能充分發揮,才能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三)大學語文學科教學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引導者
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過程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味著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材內容等各個方面都必須得到更新和完善,這無疑對大學語文教師也提出了相應的新的要求。大學語文教師作為重要的引導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導隊伍。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導者,大學語文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及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同時還應當具有文化傳播意識,這是一個基本前提。首先,在師資隊伍素質方面應當有所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擁有高水平的聽說讀寫能力,對漢語要有良好的掌握及運用能力;第二,除了掌握基礎語文技能之外,大學語文教師還應當在歷史、民俗、哲學等其他方面略有所長,才能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第三,專業基礎知識必須扎實,并且要不斷進行學習和進修,提升教學水準。其次,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大學語文教師應當進行實踐研究,了解學生需要,結合傳統文化教育的特征,靈活調整教學方式,切忌搞一言堂,同時也要盡量避免課程膚淺單調。課堂教學盡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以教材內容作為基礎,可以引入一些歷史典故,通過歷史典故的學習,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習歷史文化的精神。最后,大學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考試方法,避免單一考核形式,可適當利用調研報告、論文研究等方式進行多元化考核,但也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三、結語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必須圍繞創新教育理念進行,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將文化傳播進行下去,將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弘揚和傳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力,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大學語文”肩負著不可小覷的民族任務。
參考文獻
[1] 羅小如.如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 現代語文,2016(2).
[2] 楊慧.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實現途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6).
[3] 岑澤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中國四大名著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8(2).
作者簡介:衛東,女,1968年生,山西省沁縣人,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歷史學碩士,講師,漢語言文學本科,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