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雪
【摘要】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觀念的引導下,對高中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和文字的感知力,在保障課堂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適當增加語言文字教學的比重,促進原本枯燥的文字教學具體化和輕松化,從而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語言文字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語言文字;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除了要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和閱讀知識、提升其寫作能力之外,最重要的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高中生善于用語文的思維審視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提升語文成績的同時,滿足學生綜合素養的多樣化發展,從而為培養創新性人才奠定基礎。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語言文字教學的特征
(一)語言文字的教學具有情境性
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實施語言文字的教學,需要將語言文字等教學內容置于一個相對有針對性的情境當中,強調學生和情境的互動,這個情境可以是學生從沒有接觸過的歷史時空背景,也可以是他們日常熟悉的家庭、院校和社會等。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渲染或語言描述中感知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語言文字的教學具有開放性
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引導,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課堂中的一言一行和思想情感的變化。具體來講語言文字教學的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堂具有開放性,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平等和愉悅的環境,讓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暢所欲言,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語言文字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通過將語言和文字的關聯,以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向學生闡述出來,可以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語言學習環境中體會語文知識,從而獲得語文學習的經驗和方法。
(三)語言文字的教學具有跨學科性
語文學科本身雖然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語言文字卻存在于任何學科當中。因此,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恰到好處地認識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學會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同時,跨學科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壁壘。透過語文學科中語言文字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和思維能力,隨即將這種能力應用到其他學科當中,提高審題和解題的效果。
二、當前高中語文語言文字教學的困境
(一)對語文教材的利用不充分
很多高中語文教師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實踐應用技能,總是認為教學中的知識點太少,經常是尋求課外資源的幫助。與教學中層層遞進的知識點相比,課外學習資源雖然類型豐富,但是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內容跨度大,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難度較大。而且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內容都是濃縮后的精華,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學生在沒有充分掌握或學透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就被拔苗助長,不僅不利于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應用,對于促進高中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來說也具有不利影響。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不足
在高中語言文字的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系統中關于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因此教師經常根據自我的認知和以往的經驗對學生進行引導。再加上語言文字的內容本身就是零碎和細化的,如果教師沒有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分類,學生接納的時候就會存在概念模糊或思維抽象的情況,不利于學生連貫性和螺旋式地記憶。除此之外,教師所選擇的語言文字教學多以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為主,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語言文字的特性設計科學的語言文字教學內容,忽視了對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新型教學理念的運用,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也不利于實現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
(三)采取的教學手段單一
首先,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忽視了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尤其在對語言文字專題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經常由于時間關系將全部的知識點和盤托出,沒有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和模擬情境,導致課堂的氛圍過于死板和壓抑,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沒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由于高中語文的語言文字學習本身就是瑣碎和枯燥的,大多數學生對這些內容都存在抵觸的心理。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或者利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加深理解,不僅無法取得教學成效,還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機制嚴重不符的同時,也難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驅動力。
三、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語言文字教學實踐分析
(一)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充分利用
首先,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觀念的引導下,教師在接受新高一新生的時候,應該幫助學生對以往語文知識點進行回顧,完成好初中和高中語文思維的全面過渡,進而有效挖掘教材中學生關注的知識點,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將必修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知識點教活、教透。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知識點繁多而復雜,因此教師應該做到有所側重,關注學科內的知識體系,分清主次。針對魯迅等名家的作品,要幫助學生有效分析個別字眼,讓學生能夠透過一個字或一段話,認識作者創作的整體思路,從而加深理解。而對于文言文和古詩詞的講解,教師更應該將功夫下到個別字詞的講解上,讓學生能夠有效認識通假字、文言虛詞、被字句、把字句等固定的用法,培養其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后,教師應該適當利用選秀教材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選取其中優質的篇目開闊學生的眼界,體會國外名家語言和場景描寫的運用,從而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效果。
(二)有效創新語言文字教學內容
首先,教師應該注重語言文字的聯系和引申。語文作為一門通用類學科,語言和文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閱讀和寫作等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效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因此,在高中語文語言文字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聯系和引申,尤其在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將古語和現代語聯系在一起,體會語言文字的意境。例如在講到《聲聲慢》的時候,詞中伊始的十四個疊字,既是修辭,同時也是詞人表達悲苦、心酸的真實寫照。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以前背過的詩詞,還有哪些用過這種疊字的修辭。學生可能會舉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詩句,大大加深了學生對于語言文字把握和聯想能力。
其次,教師也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拓展性內容幫助學生加強對語言文字的積累。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除了依靠教材的透徹講述之外,還需要教師為學生拓展相關的語言文字資料,并有效總結知識點等。如,病句的規律、類型,仿寫,字音字形在古語中的變換,等等,讓學生在規律的摸索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3]。
(三)設計豐富的語言文字教學手段
首先,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語言文字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語言和會話環境中,加深其對個別字詞句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為了能讓學生深入把握曹雪芹的語言應用功底,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中人物,將情境表演出來,讓學生一邊感悟字詞的精準,一邊體會整個文章的意境。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學習詩歌或古詩文的時候,播放相匹配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將語言文字置于特殊的背景當中,使其認識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四、結語
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培養高中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需要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充分利用,有效創新語言文字教學內容,設計豐富的語言文字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輕松、有針對性的語文學習課堂,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仁堂.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言文字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8(30).
[2]張仁堂.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言文字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8(30).
[3]陳帆.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培養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