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國
摘要西藏自治區地處中國的西南邊陲,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氣候特點與江河湖泊冰川等,造就重要的西南地區生態安全保護屏障區,加強西藏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重點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從支撐體系、服務體系、生態體系與可持續發展體系4個方面分析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的諸多生態經濟問題,為今后的學術界研究提出一些開闊的思路和方式。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宏觀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S1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048-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16
2018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白皮書從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態保育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穩定、特色產業穩步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化逐漸形成等6個主要方面提出未來發展方向,西藏作為青藏高原的絕大部分,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發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一起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被提到當今重要的議程。高原環境變化對全球變化具有敏感響應和強烈影響,高原的現代環境與地表過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凍圈和水資源及生態系統等一系列變化,對高原本身及周邊地區的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積極保護好高原生態環境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重大。
1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基本概況
國務院頒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明確西藏分為3個主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10個亞生態區[1],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的3個階段目標,近期目標:2011—2015年重點解決地區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使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中期目標:2016—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生態治理范圍穩步擴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要求;遠期目標:2021—2030年使自然生態系統趨于良性循環,城鄉環境清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環境—人類—自然”和諧共存的局面。截至2014年底,西藏已新建灌溉人工飼草(料)基地6.17萬hm2。對590萬hm2天然草原實行圍欄保護;建設了“一江兩河”等四類防護林體系;建立了芒康滇金絲猴、類烏齊馬鹿、雅江河谷黑頸鶴保護區;治理各類沙化土地15.09萬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4萬hm2;推廣農村家庭沼氣21.1萬戶,約95萬農牧民用上清潔能源[2-3]。
2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經濟分析
2.1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支撐體系分析與評價
良好優質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物質、能量、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媒介,可以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出、轉化、調節、支撐等有利資源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提供服務。其中生態系統環境服務功能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防風固沙等自然屬性功能;經濟服務功能,即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服務功能。西藏生態環境為發展提供了原始的豐富多樣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灌叢草甸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高山墊狀植被生態系統、沼澤濕地生態系統等,豐富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分、保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特殊功能與作用。西藏生態環境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特殊的地理、高寒低溫、太陽輻射、氣候和生境條件孕育了種類繁多的生物物種,如,原始野生植物資源、半野生植物資源、野生藏藥材、多樣化青稞品種以及特殊牦牛、藏豬、藏雞等地方特色品種,構成高原生態系統內復雜而多樣的生物系統[4]。西藏生態環境發展提供了自我完善與修復平衡調節體系,自然生態系統的特殊自然平衡屬性造就了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比較簡單,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均勻,抗干擾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相互統一。西藏生態環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擴散功能,西藏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它是主要河流的“江河源”與“生態源”,所產生的效益通過水源和氣流遍布相關地區,其功能遠遠超過本身的意義,是人類生命的重大支撐體系。
2.2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服務體系分析與評價
西藏自然原始的江河、森林、草地、湖泊、荒漠、耕地、沼澤濕地等多樣化生態系統資源,造就了野牦牛、藏羚羊、野驢、巖羊、盤羊、黃羊、狐貍、狼、馬熊、雪豹、豺等高原物產珍稀動物;喬松、高山松、云南松、喜馬拉雅云杉、喜馬拉雅冷杉等優質木種;藏紅花、雪蓮、冬蟲夏草、貝母、胡黃連、大黃、天麻、三七、黨參、秦艽、丹參、靈芝、雞血藤等野生藏藥材;魯藏布江、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等豐富的水源體系。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風力資源、地熱資源以及草場資源,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不僅生產了大量的產品即人類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而且提供巨大的生態服務生存、生活與空間的功能[5-7]。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表明: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每年的服務價值為9 363.9億元,占目前全國生態系統每年服務價值的1768%,占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0.61%。在高原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服務價值中,土壤形成與保護價值占19.3%,水源涵養價值占16.6%,生物多樣性維持價值占16.0%。此外,氣體調節價值占10.6%,氣候調節價值占10.8%,廢物處理價值占168%,食物、原材料生產和娛樂文化價值分別占24%、4.1%和3.6%[8]。高原生態系統的最大價值在于它巨大的生態平衡服務功能和經濟開發價值,生態環保價值與人類生存的價值遠遠超過其作為資源要素或生產資料參與經濟開發的價值,因而高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價值取向各有不同。
2.3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生態體系分析與評價
西藏區域具有海拔高低不平,稀薄空氣、晝夜氣溫大、太陽輻射強、風大、冰川、凍土自然狀況與高原寒漠、山地、草甸、草原為主的環境特征屬性,決定生態系統呈現出結構簡單、復雜多變、生產力水平低、各具屬性、穩定性差、修復能力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擾、難以控制與修復等特點,因此,要深入地認識西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特征。伴隨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根據近20年以來西藏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和趨勢研究表明,氣候呈現暖干化趨勢,氣溫傾斜率0.010~0.030 ℃/10年,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氣溫升幅最為明顯,降水量減少,降水傾斜率為1~4 mm/年,氣候溫度升高,蒸發量增大,徑流量減少,推動了沙漠化、干旱化的產生[9]。西藏高原既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又具有豐富的光能、水力、草地、畜牧業、野生動植物等優勢資源,生態的脆弱性致使礦產資源開發不斷加劇水土流失、草原破壞、土地沙化等,農畜產品以及樹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造成土地濫墾、草原超載,直接危及資源本身的賦存,因此自然資源發展與經濟發展統一性還不夠協調,使豐富多樣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受到極大的制約與限制。從西藏自身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地域遼闊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人類的生存環境容量大,但是面對多變的自然環境與低危的生產力,很小的有效容量,科技進步緩慢,環境自凈能力低下,經濟發展不平衡,西藏地區主要人口聚居的城鎮幾乎都面臨著未來環境惡化的嚴峻局面。
2.4西藏宏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體系分析與評價
可持續發展體系重點在于從經濟、社會、自然三方面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及可用來支持未來競爭和發展的資源空間的能力。就目前西藏而言,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從自然資源發展而言,西藏自然資源的潛力巨大,能源礦產開發前景廣闊,自然資源具有固有的屬性,是長期反映自然資源發展狀況的動態指標。西藏人力資源潛力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推進科技發展與進步的根本所在;循環經濟的自然利用效率與潛力是實現資源合理有效利用的途徑;“自然—生態—經濟”的和諧持續發展是創造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的前提,最終導致西藏是生態盈余最大的省份,西藏宏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面臨長遠挑戰,任務艱巨涉及方方面面。
3西藏宏觀生態環境發展建議路徑與對策
3.1樹立加強生態環保理念,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0]。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人權觀,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有力抓手,切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努力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堅持建設離不開保護,保護是建設的基礎與前提,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規范各種保護制度,嚴格控制經濟開發,極力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促進良性循環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2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建設循環型發展經濟實體
建設循環型經濟實體,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高原循環經濟是唯一的現實路徑與方法,同時也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新的動力。區域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推動地區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體系;工業循環經濟建設方面,推動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共伴生礦綜合回收利用,尾礦、廢石綜合利用,推動粉煤灰、煤矸石、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方面,推動農業領域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置資源化,構建農、林、牧、漁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和工農業復合型循環經濟體系;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建設方面,推動城市、鄉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建筑和道路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污泥資源化利用,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等。循環經濟倡導的是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再生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要求物質和能源反復循環流動與利用,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對于青藏高原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如何探索發展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
3.3建設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促進支持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重點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經營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大力扶持環保經濟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積極轉變發展觀念,探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著手建立支撐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眾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循環經濟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帶動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產業有機銜接體,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結構和生態系統的有效對接,才能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后勁。
參考文獻
[1] 西藏統計局.西藏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2017.
[2] 孫鴻烈,鄭度,姚檀棟,等.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J].地理學報,2012,67(1):3-12.
[3] 鐘祥浩,劉淑珍,王小丹,等.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J].山地學報,2006,24(2):129-139.
[4] 左翔,李明.環境污染與居民政治態度[J].經濟學,2016(4):1409-1438.
[5] 以生態環境保護助力脫貧攻堅[J].環境經濟,2018(24):7.
[6] 生態環境保護中創新與監管的辯證關系[J].中國環境管理,2018(6):1.
[7] 代杰,王偉偉.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完善[J].中國環境管理,2018(6):132-140.
[8]孫海英.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范式[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3):58-62.
[9] 我國將建設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J].草業科學,2008(5):73.
[10] 我國巨資建設西藏安全生態屏障[J].節能與環保,200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