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馬玉美 吳繁
育人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在《社會調查方法與實務》的教學中不僅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外,還應該具有針對性地利用本課程的優勢,做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發揮本課程的育人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 62號文件)》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課程是指在學校期間,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安排。在西方,課程(Curriculum) 一詞最早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這是一條生命的跑道,學生由此抵達幸福人生的某一個站點。在這條跑道上,我們對學生成長機會進行統籌供給,學校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課程,就意味著向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成長機會,就意味著學生的生命可能向著什么方向生長,所以課程價值是指課程滿足主體一定需要的屬性,課程的主體是人,就要為人服務,就要滿足人的需要,就要實現人的內在價值。任何一門課程都包括知識教育的內容,如果沒有知識教育,談不上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也根本培養不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創新人才;任何一門課程也都包含課程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是知識教育的內在要求和價值,也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實施科學的系統的知識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的重要內容,但是,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知識教育只能變成為職業的培訓教育,只能作為附屬市場的教育。只有把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知識教育緊密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全方面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能短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都要求我們始終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
育人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而《社會調查方法與實務》作為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公共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實際調研能力,如團隊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往溝通能力等,還應肩負起以知識教育為依托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2.1 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
一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不僅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及熟練應用,更重要的是教師應利用課程自身的特點,多向學生傳達育人的理念。為此教師應深挖課程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價值信念、理想追求、責任使命,激發和創新專業課程的價值育人功能。以《社會調查方法與實務》為例,在調查方案的設計中以“XX市社區居民道德狀況研究”為例,既要向學生講授調查方案設計的原則,主要內容,設計方法,又要在課程的講授中貫穿“育人”的理念。我以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切入點,以“友善”為范圍,用所見所聞,親身經歷向學生闡述在調查方案設計中調查內容的設計這一知識點。什么是友善?“友”是朋友,友好,是行為要求、是表面現象;而“善”是善良,心懷善意,是心理要求,是內心態度。友善是公民道德規范,友善是建設和諧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精神條件與價值支撐,友善就是人與人的和諧友好,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做到真正的友善要求我們要做到對人要善,對事要善,對物要善,對己要善,友善是公民優秀的個人品質,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道德紐帶,更是維護健康良好社會秩序的倫理基礎,友好是維持良好的公民倫理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交際秩序的前提與基礎。通過發生在身邊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在學會調查內容設計的這一知識點的同時,還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友善的人。
2.2 樹立學生的愛國意識
中華民族遺傳基因里一直有著家國情懷,國家意識、愛國精神一直在血脈里傳承。如何把愛國主義貫穿到課程講授中呢?我以“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研究-劣勢級轉型社區王佑鎮的典型調查”為例,該鎮地處貴州省惠水縣,1991年是人均農業收入231元,非農產業極不發達,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為137人,而到了200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42萬元,農業總產值12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5元。在12年的時間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6.7倍。通過案例的導入,讓學生談談觀察調查操作的步驟和如何進行觀察調查,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案例及親身體會,談談在典型調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由于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有的同學曾聽老一輩談起過原來生活的艱辛,現在生活的美好,有的同學甚至是農村巨大變革的見證者,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利于祖國的穩定繁榮發展,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要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
2.3 培養學生的愛崗意識
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具有老年生活策劃、活動組織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創業能力的技能型專門人才。”但是,我們的學生是一群正值青春年華,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愿望,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學生今后他們的工作對象是老年人,工作地點以養老院為主,可能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急劇下降,喪失學習動力,甚至出現厭學情緒,所以本課程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要做的敬業,首先應做到愛崗,如何做到愛崗呢?結合本課程中文獻調查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調查文獻,了解國內外有關老年人生活的常態,了解我國對養老事業的方針政策,了解我國不同地區在養老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現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本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看到就業前景,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本專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時結合典型調查的授課,以在養老服務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的先進人物為案例,以榜樣作為奮斗目標和參照物,通過榜樣的力量指引學生不斷前行,在認真學習課程的基礎上了解、理解、熱愛將來的本職工作。
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真正實現課程知識教育的內容即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同時也應努力體現課程的內在價值,認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中落實。自然科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一樣,都具有育人育德的內在功能,只有不斷深挖課程中蘊含的價值理念、思想精神,注重課程育人,用文化滋養心靈、涵養德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整個教學中,才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應。
(作者單位: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