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河南地區就被譽為神州大地,在中國文化組成中占據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民歌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河南地區的民歌更是獨具特色,為我國當代歌曲創作提供豐富的文化素材。為此,本文針對河南民歌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從而了解河南民歌藝術在我國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價值與發展意義。
【關鍵詞】河南民歌;中國傳統文化;民歌題材;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河南民歌是河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擁有悠久的歷史,且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南非反、北方地區不同音樂風格的影響較大,進而形成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從我國宋代開始,一直到元明清時期,河南本土戲曲藝術快速發展,同河南民歌之間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賦予河南民歌極強的戲曲性與藝術性,在豐富河南民歌內容的同時賦予其多種內涵,使其成為河南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一、河南民歌的音樂特性
河南民歌的音樂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調式、音階特征與旋律、節拍、節奏特征。
(一)調式、音階特征
通過搜集河南傳統民歌的各種文獻資料,同時對所搜集的資料做好相應的歸類整理工作,從中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河南傳統民歌主要以五聲調式為主。“五聲調式”是指五聲宮調式、五聲商調式、五聲角調式、五聲徵調式、五聲羽調式。在河南傳統民歌創作中,“五聲宮調式”和“五聲徵調式”應用最多,可以說,河南民歌以“五聲宮調式”和“五聲徵調式”為主,以“五聲商調式”“五聲角調式”“五聲羽調式”為輔。“五聲商調式”“五聲角調式”“五聲羽調式”僅在河南地區某些縣、鎮或者是山區的民歌中出現過。
河南民歌在音階使用上十分豐富,多數民歌均運用五聲音階,僅有少數民歌運用六神音階與七聲音階。五聲音階為“1”“2”“3”“5”“6”,將“#4”音階或者是“b7”音階加入到五聲音階中將形成七聲音階。其中,將“#4”音階加入到五聲音階中所形成七聲音階僅在三門峽以西,與山西省、陜西省兩省邊界的民歌中有所應用。加入“#4”的七聲音階“1”“2”“3”“#4”“5”“6”“7”“i”流傳范圍相對比較廣泛,同當代河南民歌中的七聲音階相類似。在這里,“#4”并非計算機鍵盤上的“#4”,是我國古代調式中的變徵現象,音階具有較強的不固定性,通常該音階位于“4”“5”兩個音階中間,有效地突出了中原民歌特色。
(二)旋律、節拍、節奏特征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河南民歌旋律呈現一種高拋低落的走向,在整個演唱過城鄉一種跳遠的感覺,能夠給人極強的靈動感,在整個演唱過程具有較高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受河南地方語言特色的影響,會將一些具有裝飾性的修飾音添加進去,使民歌擁有豐富的內涵,增強樂曲的向心力與感染力,并將河南地區人們潑辣、豪爽的性格凸顯出來。河南民歌節奏具有較強的緊密性,其旋律主要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為主,將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作為輔助。通常情況下,二分音符主要被運用到樂句的結束部分,八分音符主要運用到樂句的中間部分。從節拍視角來看,河南民歌節拍主要以2/4拍為主,4/4拍、3/4拍等節拍為輔,散板與混合牌子僅在山歌、號子中有所使用,在其他方面應用相對比較少。從節奏視角來看,河南民歌通常呈現一種強弱鮮明、曲調憑證、結構規整的狀態。河南民歌曲風活潑、開朗,旋律具有極強的朗誦性,趣味濃厚,能將河南人干脆、爽朗的性格特征凸顯出來。
二、河南民歌的語言特色
河南民歌的語言特色主要表現在方言、用詞兩個方面,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文學表達手法,從而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語言特色。
(一)河南方言特色
不同的地域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風土民情。河南民歌特色受河南地方語言的直接影響。民歌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活動中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地區方言是民族民間生活與發展的重要信息傳播工具,能夠將當地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真實地再現出來,突出當地人民群眾的性格,發表人民群眾的心聲,突出地域文化的審美特征,在社會發展進程擁有無限的發展動力。無論對任何地區的作品開展學習研究活動,均需要將語言處理作為首要任務。
河南地區以中州語為主,即“中原官話”。河南民歌在演唱過程離不開該地區的語言,因此地方語言對地方民歌具有直接影響。具體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是著重字的尾音上。例如《搖籃曲》中的“娘”等字;二是個別字的韻母上。例如《搖籃曲》中的“別”被演唱成“白”;三是表現在兒化音方面,重選較多的兒化音。例如《搖籃曲》中的“娃”被唱成“娃兒”;四是,大量運用方言。例如《搖籃曲》中出現“趕明兒”等。
(二)河南民歌用詞特點
用詞是民歌構建的重要因素。從河南民歌的用詞情況來看,河南民歌由正詞、形容詞、語氣詞等組成,其中語氣詞用于情感表達,可根據形容詞、語氣詞在民歌中出現的字數將其稱為“襯字”“襯詞”或者是“襯句”,在演唱中表現為“襯腔”。襯詞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將其運用到河南民歌創作與演唱活動中,可增強民歌的趣味性,將地方特色凸顯出來。與此同時,受唱腔方式、情緒表達、地方語言節奏等行為習慣的影響,河南民歌在演唱過程會大量運用襯詞與虛詞。實踐證明,河南民歌中運用襯腔這一表現手法可起到美化語言、強化風格、擴充結構、渲染氣氛、深化情感的作用。
三、河南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河南民歌的真假聲運用
河南傳統民歌在演唱過程所運用的演唱方法與傳統語句演唱方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在真聲演唱過程運用直唱方法,使聲音能夠清脆、明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廣大受眾群體對聲音越來越挑剔,通過借鑒與吸收,大量聲樂創作者將一系列具有科學性的發聲方法運用到河南民歌演唱活動中,并逐步形成了“假聲位置真聲演唱”方法,實現對出傳統演唱技巧的改良與優化,有效豐富高聲區的音色,使中聲區的混合共鳴顯得異常飽滿,有效增強了滑腔、拋腔、甩腔等唱法的彈力。
(二)河南民歌中裝飾音的運用
河南民歌演唱技巧涉及方面諸多,除真假聲運用之外,還涉及裝飾音的應用,通過將波音、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運用到民歌演唱活動中,能夠增強民歌特色,彰顯地域文化,突出演唱風格,滿足情緒表達的需要,將多種裝飾音運用到河南民歌演唱活動中,使河南聲樂在演唱過程能夠形成獨特的河南風味。
(三)河南民歌中咬字與吐字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人民群眾性格樸實粗獷、奔放潑辣、直率坦蕩,所編寫的歌詞具有極強的旋律性、融音樂美與自然美為一體。咬字與吐字是一種讀個的發生技巧與表現力釋放方法,在河南民歌演唱過程咬字與吐字被貫穿到整個民歌演唱活動中,形成明亮、高昂的藝術風格。而河南語言注重字與聲的結合,在咬字與吐字的作用下,實現字與聲的完美結合,形成“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聲中無字”“一字帶聲”等藝術表現形式。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河南民歌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情,無論是在民歌音樂表現上還是在語言表達上,或者是演唱技巧上,均能將人們的生活習慣、性格情操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民歌藝術演唱過程將河南文化整體風格展現出來,借助民間音樂實現河南文化與周邊文化之間溝通與交流,使河南民歌擁有無限的生命力與發展力。
參考文獻
[1]謝聰.河南信陽民歌的潤飾形態及演唱處理[D].武漢音樂學院,2017.
[2]焦娟美.左權民歌的藝術特色與民俗旅游應用策略[J].北方音樂,2016,36(20):27-28.
[3]張素枝.從拉魂腔到拉魂腔系:地方聲腔的譜系化格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趙斌,男,河南省濮陽市,本科在讀,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