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是當代中國的國粹之一。縱觀當今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單一僵化。本論文通過研究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將其與小學音樂教育相結合,分別從詩歌表現(xiàn)手法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啟示、詩歌表達內容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課堂相結合帶來的教育意義,以及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借鑒和思考三個角度切入,結合文獻資料、具體案例、實踐操作分析了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運用詩歌表現(xiàn)手法在音樂欣賞教學的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和轉化,最終實現(xiàn)小學生走出錯誤的音樂審美誤區(qū),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對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教學質量、培育小學生音樂欣賞素養(yǎng)提出了有的放矢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詩歌;表現(xiàn)手法;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創(chuàng)新;啟示與借鑒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近代以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走上民主富強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強國,正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的奮斗目標穩(wěn)步前進。但在綜合國力競爭愈來愈突出的今天,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分量越來越重,而國家之間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實力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譬如美國,基于渾厚的經濟實力與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肆意對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侵略和擴張,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發(fā)動著一場以文化侵略為主的隱形戰(zhàn)爭。事物的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藝術教育作為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的綜合加工品不分門類且互相融合影響。音樂欣賞教學作為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在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卻沒有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發(fā)揮出應有的優(yōu)勢和相匹配的影響力。綜合近代閉關鎖國和“文化大革命”等文化倒退現(xiàn)象的歷史原因,加之應試教育驅利下,使我國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被籠罩在功利應試教育的陰霾之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詩歌,和當今的藝術欣賞教育出現(xiàn)斷層,沒有發(fā)揮應有的“用武之地”。與此同時,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也沒有得到釋放。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必須實現(xiàn)詩歌表現(xiàn)手法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更好的結合。
一、詩歌表現(xiàn)手法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啟示
在世界音樂史中,我國是音樂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而詩歌作為我國的國粹更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詩經》又稱《詩三百》,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從音樂的視角上可以把其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而在表現(xiàn)的角度上可分為“賦、比、興”三個方面。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藝術不同門類之間漸漸融合,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詩歌。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其實早就潛移默化地融合走進了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對此,我總結出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課堂中運用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三種方式。
(一)老曲新唱——增強音樂欣賞感受理解
“老曲新唱”即舊詞譜新曲,就是把已有的古詩詞加入現(xiàn)代新編的旋律中授以學生學習欣賞。這種方法將古典文學融入到現(xiàn)代旋律中,既加深了對文學的理解,又增強了音樂聽覺上的感受,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全新音樂教學模式。以我前幾個月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樹人小學實習經歷中一堂印象頗深的音樂欣賞課為例:《詠鵝》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古詩新唱”中的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全曲的歌詞是唐初詩人駱賓王于七歲時寫的一首家喻戶曉的五言古詩——《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欣賞之前,我先讓學生們先通過古詩詞抓出形容“主人公”——鵝所有的動詞,根據(jù)這些動詞各自模仿心目中白鵝的形象,將詩詞的韻律編排出舞蹈。一開始,許多同學由于不能理解古文中的動詞表達而無法表現(xiàn)出動作,例如“曲頸”“向天歌”“浮綠水”“撥清波”的具體含義。這時我并沒有直接用白話文翻譯的方式給出答案,而是用多媒體放出音樂,并用肢體語言隨著音樂做出舞蹈示范。此時,歌曲的旋律精妙地貼合著古詩詞的韻律:在“曲頸向天歌”這一句中音高呈階梯型上升,就如同一只正把脖頸優(yōu)美伸向天空歌唱的大白鵝。隨即唱到“白毛浮綠水”這一句,音調峰回路轉地下滑,音樂旋律仿佛一個攝影鏡頭,將剛剛停留在大白鵝頭部的畫面轉到正浮在水面的腹部;最后一句“紅掌撥清波”的旋律停留在剛才音高上呈大二度上下滾動,真的就仿佛一雙白鵝的紅掌在反復撥動著水面上的波浪,極具畫面感。當悠揚的旋律回蕩在教室時,《詠鵝》中所描繪的白鵝形象聲情并茂地以聽覺、視覺、觸覺等五感交織的方式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一首距離當今幾千多年的古詩在此刻通過現(xiàn)代歌曲旋律的包裝,瞬間融化成一汪清澈見底的泉水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剛剛所有古詩詞含義上的難點也都化解在了音樂旋律當中。在那堂音樂欣賞課中,沒有一個學生不沉浸在音樂和詩歌交融所帶來的美妙中,所有同學在課堂結束之后都能在準確把握音高、音準、節(jié)奏、音樂情緒的狀態(tài)下完整演唱歌曲,這已經遠遠超出了音樂欣賞課的課程指標。甚至有的同學把這堂課作為周記記錄在了作文本里。可見,將詩歌以“老曲新唱”的表現(xiàn)形式融入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堂中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之前的組織教學非常重要,雖然音樂課的新課導入不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但卻是通向賞析新作品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常見的課堂導入法有故事導入法、情境圖片視頻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但在學習欣賞一首繼承了中國古代詩歌韻味的藝術歌曲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頗為重要的。有著厚重歷史積淀的古詩詞本來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理解起來就略顯艱深,更何況是小學生。所以,在欣賞學習一首與古詩詞結合的歌曲時,不能使學生喪失主觀能動性是最重要的。而繼承了古詩詞意向的某些優(yōu)秀流行歌曲在此時就是吸引學生積極性的一劑良藥。在樹人小學實習期間,人教版音樂教材六年級下冊一個名叫“古曲新韻”的單元里,有一節(jié)完全沿襲了古詩詞意向及韻味的古琴曲欣賞課——《陽關三疊》。初次接觸到這類音樂欣賞課的我當時還沒有教學經驗,使用了音樂欣賞課上的“經典套路”:先把歌曲用多媒體放出讓學生靜靜地欣賞一遍。然而,古琴曲作為器樂獨奏,從始至終除了旋律走向沒有任何其他諸如歌詞、影視畫面等元素,在欣賞過程中有許多同學因為興趣缺失擾亂了課堂紀律,有交頭接耳的,有坐立不安的,甚至有的學生在枯燥的旋律中睡著了。我立即反省到這都歸結于自己沒有提前做出一個正確的課堂導入。《陽關三疊》這首古琴曲是根據(jù)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藝術歌曲。在如今也有改編成聲樂曲和流行歌曲的版本,在流行歌手龔琳娜“弦歌清韻”的專輯中則有《陽光三疊》的翻唱版本。歌詞則是這首七言絕句的詩詞延伸: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學教訓,第二次在另一個班級教授此課時,我重新擬定了教學計劃。2012年流行歌手龔琳娜因“神曲”——《忐忑》而迅速在娛樂圈走紅,其生動的表演形象與民族感極強的曲風極具感染力,在同年12月推出的新歌——《法海你不懂愛》更是新潮范兒十足,博得了更多人的眼球,也是眾多小學生心目中的人氣偶像之一。而在龔琳娜弦歌清韻的專輯里,不同于上文提及的“搞怪式”歌曲,無論是唱腔還是歌曲內容都具有濃厚的古風古韻。在咬字上,龔琳娜用中國古代方言的咬字方式替代當今大眾普及的普通話,古韻十足,配上古琴的配樂,堪稱一絕。于是,我抓住了龔琳娜即具流行元素也具有傳統(tǒng)內涵的這個“雙重身份”,用龔琳娜演唱的《陽關三疊》作為課堂導入。同學們單單是看到這位人氣巨星的出場就卯足了興趣,紛紛被龔琳娜獨特的演唱方式折服,沉浸在優(yōu)美的詩歌韻律當中,不僅理解了《陽關三疊》背后《送元二使安西》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還準確地把握了此曲的節(jié)奏特點、旋律特點以及情緒特點,為這次古琴曲的音樂欣賞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平平仄仄——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在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中,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中古漢語中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分別對應當今拼音的四種聲調:一聲(陰平)、二聲(陽平)、三聲(上聲)、四聲(去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詩歌念起來想要朗朗上口、押韻動聽,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格律。而在歌曲的創(chuàng)作上,要使歌曲婉轉動聽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律”,這便是詩歌表現(xiàn)手法與音樂欣賞的相通之處。在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輸入”固然必要,“輸出”卻更為重要。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更要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在崇高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終極目的。詩歌在音樂中的“格律”即是歌曲中的曲式結構與規(guī)律。在小學生所學習到的歌曲曲式結構里,最常見的為二段曲式和三段曲式,曲式結構中的樂句規(guī)律分布則對應詩歌里的平仄分布。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音樂課——《春天在哪里》為例: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第一樂句)這里有紅花啊這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第二樂句)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第三樂句)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第四樂句)”
這首歌一共有四個樂句,為aaba”的曲式,結構為標準的“起承轉合”。第一樂句結束在屬和聲的半終止上,為“起”;第二樂句結束在主和聲的完滿終止,為“承”;第三樂句展開新的旋律材料將全曲帶上高潮,并結束在屬和聲的半終止上,為“轉”;最后一個樂句回歸主題,重復了兩遍第二樂句的主旋律,給人以強烈的歸屬感,并結束在主和聲的完滿終止上,為“合”。這便是歌曲的“格律”。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將詩歌的平平仄仄與教材里藝術歌曲的起承轉合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并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個同學都作為“小作曲家”利用do re mi fa so四個基本音名創(chuàng)作一段旋律,要求遵循之前歌曲中“起承轉合”的格式與規(guī)律。結果令人驚喜,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旋律并愿意大方地上臺演示。經過這次訓練,我發(fā)掘出許多平時因為害羞內向沒有發(fā)揮出應有潛能的學生,令我感到驕傲。
二、詩歌表達內容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意義
(一)學堂樂歌充實音樂欣賞中的愛國主旋律
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中國各階層受到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要求包括新型音樂教育在內的多領域進行變革,以此推動了新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部分音樂文化人進行了“洋為中用”的音樂教育變革,從而促進了中國新音樂教育進入萌芽時期。學堂樂歌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音樂形式在全國悄然流行起來。他們大多直接采用歐美或者日本的曲調,按照“選曲填詞”或“按詞選曲”的方式編寫而成,編寫者對原曲調一般不做大的改動。學堂樂歌所填寫之詞以圍繞富國強兵、抵御外強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為主,大多為有政治修養(yǎng)的左翼骨干音樂家所作,例如李叔同、沈心工等。后期學堂樂歌得到普及,題材內容開始較多地向青少年的生活與審美靠攏,并產生了一批更為年輕化、時代性更強的作品。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起源和教育思想決定了它主要引進西方的音樂形式,對中國音樂教育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但同時也推動了它的迅速發(fā)展。
而在當代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堂里,對學堂樂歌的欣賞和學習正是連接和傳承紅色革命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樞紐。和之前欣賞繼承了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歌曲不同,學堂樂歌歌詞多為擁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現(xiàn)代詩。以人教版五年級上期第六單元的第一課——《送別》為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調悠揚婉轉,為李叔同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據(jù)美國人j.p.奧特威所做的曲調填以新詞改編而成。《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描繪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fā)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這首歌的歌詞雖然沒有“打倒日寇”“振興中華”“救國存亡”等標志性的愛國主義關鍵詞,側重于友人離別傷情的思緒,卻從側面反映了在當時戰(zhàn)亂時期,那時的中國集體呈現(xiàn)出的故友親人離別分離的大眾現(xiàn)象,從“送友離別”而感悟到當時中國的國情猶如夕陽西下,充滿著徹骨的寒意,令世人警醒。在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領悟到歌詞曲調背后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這就是教學關鍵所在。
(二)優(yōu)秀流行音樂豐富音樂欣賞的多元化
詩歌文化和音樂文化同在藝術教育的分支下,是相輔相成的姊妹藝術。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堂中,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運用在任何的歌曲分類里,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豐富音樂欣賞的多元化。但有時往往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會造成審美導向上的偏差——即對某些繼承了古典詩詞韻味的優(yōu)秀流行歌曲存在“偏見”,限制了音樂欣賞教學中多元化的拓展。
以上個月我在重慶烈士墓小學的實習經驗為例,當時我在音樂課堂上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學習教材上《花非花》這首歌曲之前,先以周杰倫《煙花易冷》做引子,旨在讓學生從平日里熟悉的流行音樂中理解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古典韻味,從而作為傳統(tǒng)藝術歌曲——《花非花》學習的過渡和銜接,卻被剛好經過門口的校長“逮”了個正著,建議音樂課堂上學習的應該是課本上的“高雅藝術”,而不是現(xiàn)在追星文化中橫行的“膚淺流行歌曲”。殊不知真正的好音樂既是有文化底蘊的,又是緊貼時代、被學生的審美情趣所接受的;而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中所傳授的歌曲內涵,根本不會有“膚淺”和“高貴”這樣的標簽分類。周杰倫作為著名流行音樂人,作品多為繼承了古典詩詞韻味的歌曲,將自己原創(chuàng)的古風詩詞包裹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五聲調式進行包裝,并結合當代多元化的音樂元素,例如流行、搖滾、嘻哈、爵士、藍調、朋克、金屬等等,使聽覺上有時空感,節(jié)奏類型也十分豐富多彩。例如他早期作品《煙花易冷》與《青花瓷》,全曲歌詞由繼承了古典詩詞意向的原創(chuàng)組成,在調性和和聲織體上多使用五聲民族調式和無聲音階,在伴奏樂器上采取民族樂器居多的中西混合編制。這正是詩歌與音樂作為姊妹藝術融合的印證,也是音樂欣賞及音樂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在創(chuàng)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在音樂欣賞的教學課堂中,應多鼓勵學生向周杰倫這一類的創(chuàng)新思維靠攏和學習,而不是一味否定追星文化,這樣既能帶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拓展了音樂欣賞的多元化,是兩全其美的教學方式。
三、關于詩歌表現(xiàn)手法運用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借鑒與思考
(一)古典也流行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音樂作品和音樂課堂亦是如此。綜合中國音樂史可得出一個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成功的藝術歌曲總是來源于民間,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堂來自于學生的認可和接納。無論是中國古代宋元時期,詩歌音樂化所創(chuàng)造出的巔峰是來源于市民音樂的興起,還是近代新文化運動后,學堂樂歌和新音樂教育的產生亦是源于人民大眾的愛國之情。民謠作為當代樂壇的新型產物瞬間席卷了全國,并帶起一股"民謠”風。而某些民謠歌手,十分擅長將本身古典意蘊濃厚的古詩詞融合進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情趣的旋律中。掀起一股“流行音樂復古風”。拿當代一位知名小眾民謠歌手——燕池為例,這是一位偏愛于繼承中國古詩詞韻味并將其與社會諸多歷史現(xiàn)象相結合的歌手。我最愛的一首歌莫過于她的《從前慢》,其中那一句“從前的日色過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生動地詮釋了現(xiàn)在相對于過去因為交通經濟環(huán)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但是人心卻越來越浮躁,再也回不到從前恬靜安穩(wěn)的年代了。她的詞代表了旋律,而旋律即是詞,演繹一首民謠就如同念完一首詩,詩歌與旋律不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匯集成一條涓涓到來的清澈溪流,并擁有自己獨特的顏色。它可以幫助某些學生和老師轉變音樂審美觀念與行為,也糾正了在音樂欣賞教學上存在的某些誤區(qū):即藝術歌曲沒有褒貶之分,沒有演唱方法之分,沒有嚴格演唱場合之分,沒有伴奏樂器要求;但藝術歌曲的歌詞有思想要求,創(chuàng)作有技術要求,演唱分水平高低,伴奏有意境氛圍等。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大可將這樣的“復古浪潮”引入進來,讓學生在有興趣的“流行音樂領域”中理解傳統(tǒng)古典詩歌文化。讓學生知道,古典詩歌文化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重在不斷革新它的傳播方式——即將其姊妹藝術音樂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讓“古典也流行”。
(二)流行非經典
在如今快餐式音樂盛行的時代,作為音樂教師的首要責任是在音樂欣賞教學課堂上幫助學生在音樂欣賞的創(chuàng)新和繼承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說,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優(yōu)秀流行音樂是精華,那么除此之外歌詞膚淺且一味崇洋媚外的快餐式音樂則是糟粕。例如,受眾多小學生喜愛的鹿晗、EXO等人氣流行歌手及樂團。只靠有商業(yè)效應的精致偶像外殼和看似包裝精美的音樂專輯、mv等音樂材料的音樂作品是毫無生命力的,因為它并沒有屬于時代和人民的藝術價值。正在流行的音樂并非都是經典的,但經典的音樂一定會繼續(xù)流行。在當今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課堂上,應該帶領學生走出快餐式音樂的審美誤區(qū),多接觸與詩歌表現(xiàn)手法相結合的流行音樂,領悟其真正的藝術價值,并且發(fā)揮出同樣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繼承精神,才算是達到了音樂欣賞教學的真正目的。
綜上所述,擁有著二千多年的音樂文化背景的中國音樂教育,雖然在當今的國際音樂教育市場中暫時沒有發(fā)揮出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但我相信,從詩歌表現(xiàn)手法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結合這一切入點解決,從小讓國民糾正審美觀念,走出誤區(qū),實現(xiàn)音樂欣賞教學多元化的創(chuàng)新型轉化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最終一定會提高中國國民的綜合音樂素質與修養(yǎng),使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
[2]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M].人民出版社,2009(6).
[3]張益琴.藝術評論[J].中國藝術歌曲普及面臨的困惑之路,2007(11).
[4]楊真.文教資料[D].關于中國藝術歌曲若干問題的思考,2007(8).
[5]楊真.藝術評論[J].結合實例談談流行歌曲與唐詩宋詞的創(chuàng)作與融合,2007(9).
[6]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文化部教育司,1992(5).
[7]羅藝峰.人民音樂[J].回到原點: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思考,2007(10).
[8]彭根發(fā).人民音樂[J].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定位的思,2007(9).
作者簡介:鄧若曦(1995—),女,漢族,重慶,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