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星 李麗群 姚明
摘 要: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采取異質分組的方法將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對合作學習與對分課堂的復合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將“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中,從教學效果分析表明“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關鍵詞:教學改革;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創新人才;復合教學模式
1 引言
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變革越來越快,為了使得大學生適應當前快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步伐,高等院校不得不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以滿足當前企業需求,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歷經多次改革來適應汽車制造公司、汽車銷售公司、汽車設計公司、汽車研究所等多樣化社會企業需求,“項目引導”、“翻轉課堂”、“案例分析”、“合作學習”、“對分課堂”等多樣化的教學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以傳統講授方式的教學模式仍“盛行”,專業學生在課堂過程中仍是被動式的學習,仍是“單打獨斗”的學習狀況,以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依然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交流和發表意見及建議依舊沒有機會,為此在這一種“單向輸送”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對知識體系進行自我構建,學生一直處于被動輸入的學習地位。如何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教學中來,是擺在當前高等院校教學改革一項重要命題?;诖?,本文將“合作學習”與“對分課堂”有機結合,運用于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中,為高校工科教學改革提供新的路徑。
2 合作學習與對分課堂的有機融合
2.1 合作學習法
20世紀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合作學習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任課教師為輔助(指導或組織),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成員的組成是按不同學業成績、學習背景、個性特點等進行分組。每一學習小組通過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點或任務目標(由于任課教師引導和提煉)。合作學習法關鍵在于學生小組占主導地位,學生以小組身份完成所設定的任務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同一小組的學生之間呈現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多維交流狀態,有效地改善了學生之間的學習狀態,在項目完成過程出現的“小”、“易”、“初級”的問題,在小組內部得到了解決。只有當小組內部不能解決的“大”、“難”、“高級”的相關問題,以小組的名義統一由任課教師來引導和解答,這時小組成員代表“小組”這一集體(團隊)與任課老師進行交流,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了處理問題的能力。
2.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講授法和課堂現場討論兩種教學范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把課堂時間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時間是教師講授知識點,一部分時間是學生進行討論。此教學模式的關鍵技術是教師講授知識點后,學生當場不作相關回應,而是進行隔堂對分,即當教師講授完新的知識點后,學生課后進行獨立學習和思考,再進行小組討論,當新的課時到來之時,教師對上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抽查,教師點評學生課后獨立學習和思考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有效地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度來強化教學知識點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2.3 合作學習與對分課堂的有機融合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包括“合作學習”和“對分課堂”兩大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中主要包括分組學習、分組討論和互動與點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分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和隔堂討論(discussion)。教師通過講授(presentation)以促成學生的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基于內化和吸收,學生通過課堂討論以展示自身學習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將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過程安排在課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而課堂討論則是將課堂講授的內容通過內化和吸收后,等到下一堂課進行討論,即隔堂討論。如圖1所示。
3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在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車輛工程是以車輛為中心,學生通過車輛工程主干課程(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的掌握汽車結構原理,汽車性能,汽車制造與設計等知識內容,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對汽車的結構原理、性能構造及其設計制造的相關實踐能力尤為重要。依照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以及車輛工程專業課程的知識特點,將“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車輛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中,即在傳統的理論講授(知識體系講授)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異質化分組,對課堂時間進行重新分配,適當減少理論講授的時間,加入復合教學模式中“小組學習”、“小組隔堂討論”和“教師隔堂引導與評價”過程即形成“隔堂小組評價與引導”,重構課堂理論講授和隔堂合作評價教學環節。
3.1 基于“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的《汽車底盤構造》課程教學設計
《汽車底盤構造》課程設置總學時為44學時(含實訓8學時),授課安排為每周一次,每次為2學時。利用復合教學模式,對《汽車底盤構造》課程教學設計重新設計。表1以《汽車底盤構造》中“離合器”為例的課堂教學設計。
3.2 課堂理論講授
課題組從事汽車構造工作近十年,針對《汽車底盤構造》課程課堂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過程:知識點講解、重難點詳解和結構優化設計,見圖2。
3.3 基于分組學習的內化和吸收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核心在于分組學習的內化和吸收,強調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此階段主要內容是理論知識的復習、獨立思考、完成相應的習題作業。其中習題作業是連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理論講授和隔堂討論的核心環節,課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形成自己的相關觀點,完成對應的習題作業,為下一次課堂學習中的隔堂評價討論提供支撐,見圖3。
3.4 隔堂合作評價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中隔堂合作討論階段主要分為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與教師評價三部分。
任課教師通過回答學生的共性問題,以保證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隨機抽查3-4小組中的一名學生,學生一方面分享本小組討論的情況和成果,另一方面提出仍然存在的疑問。學一通過分享小組討論的情況和成果,提高了自我表達能力,還可以通過學習其他小組的成果,起到了互相學習和相互對比的效果。針對仍然存在的疑問,任課教師可以選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解答,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見圖4。
4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的效果與反思
4.1 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任課教師就車輛工程課程中的知識要點進行講解,突出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課后進行內化和吸收,最后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習新的知識點的過程中出現的“小”、“易”、“初級”等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中解決,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當小組內部不能解決的“大”、“難”、“高級”的相關問題在“隔堂評價討論”中解決,與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只偏重于教師的“全程教”截然不同。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內化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并有足夠的時間提煉自己的想法,他們通過不斷的討論,能夠大膽地交流、主動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4.2 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只偏重于教師的“教”,學生只是被迫接受知識?!昂献鲗W習+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只講授知識體系的框架以及對學生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更多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和“評價者”,教師只針對學生的不能解決的“大”、“難”、“高級”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化和吸收,學生間相互交流和溝通,增進了學生間的感情。在隔堂評價討論環節,被抽查到的學生,代表其所在的小組進行解答,他(她)的表現決定著小組成員的“命運”,在此過程中,學生都擔心拖小組的“后腿”,因此原來懶惰的學習態度由此改變,經過一定時間的小組學習,學生們都增強了團隊意識。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SYJY20151604);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16〕233號)
參考文獻:
[1]謝宏全,周立,孫佳龍.應用型高校專業選修課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探析——以“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課程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1):131-134.
[2]徐小輝,張霞,李谷音.基于有效學習的對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5):219-220.
[3]曾練平,楊忠萍,謝恩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管理心理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6):52-54.
[4]羅永登,馮潔,王松.論合作學習法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87+8.
[5]王怡.建構主義視閾下合作學習模式再造 [J],商洛學院學報,2018(5):50-55.
[6]曹梅.打開課堂合作學習的黑箱:來自CSCL的經驗[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20):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