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峰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推進,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重視。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出發,制定與之相符合的教學目標,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
語文教學是一種母語教學,學生在認知上沒有障礙,學習內驅力很難被激發,這就造成了語文教學的難度,其問題的解決在于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實現自主的語文學習。本文在對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展開探討的同時,對在形式下教學策略的展開也進行了分析,為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提供借鑒。
一、創新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只有被激發起閱讀的興趣,調動起積極性,才可能會主動地去學習。相對于那些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小學生的年齡小,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如果學生對哪門功課或某些知識不感興趣,教師和家長強迫學生學習,反而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但不會去努力,更讓學生產生反感。因此說,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只有讓學生從內心產生對閱讀的興趣,他們才會付之于行動,才會產生對閱讀的渴望。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一些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故事,給學生留有懸念,讓學生課后自己查找資料,了解整個故事情節,鼓勵那些喜愛讀書的小學生,帶動其他同學,定時在班里舉行“讀書活動”,評選“最佳小讀者”等來激勵同學們。這樣,使班級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調動起每個小學生的讀書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閱讀之前,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鼓勵學生認真自覺地閱讀,然后從中尋找答案,總結分析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握教學目標的要求
閱讀教學還是以學生為主,所以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好的閱讀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閱讀和學習的時間,萬不可以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閱讀,要做好學生閱讀學習中的引導者。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被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來,啟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引導性的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實踐,更好的完成閱讀活動,體驗閱讀帶來的喜悅。教師在授課中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根據課標要求了解閱讀教學時的教學任務,這樣才能在授課時更好的把握時間與教學任務的關系。對于剛入小學的年輕老師來說,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就要多多向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處于一個基礎的位置,很多的字還是不認識的,這也是阻礙他們閱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使學生可以快速的認識常用字,提高閱讀的效率,擁有一定的閱讀量。教師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清楚地知道什么知識是需要拓展的,才能更好更合理的安排時間,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水平,指導學生采用多種閱讀方法,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首先,訓練學生掌握各種基本的閱讀方法。閱讀有范讀、領讀、講讀、朗讀、默讀、背誦等。范讀是給學生閱讀做示范,激發學生的摹仿興趣。朗讀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語言的一種閱讀方式,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訓練之一。另外,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背誦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發展記憶力。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的長短可以采用整體背誦和分步背誦,調動學生背書的積極性。其次,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并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
四、讀寫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這就意味著教師首先是參與者,旨在為學生開辟有效對話的途徑,提高對話的質量,為寫作拓展思路。讀寫結合關系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培養小學生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寫字、閱讀、作文是一個系統。閱讀具有吸收功能,為作文提供樣式;作文具有表達功能,體現閱讀的效果和水平。讀寫兩者相輔相成,讀是理解和吸收,寫是表達和運用。吸收才有助于表達,在表達的運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
五、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使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與閱讀課文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采用教師范讀、課前陪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比如,教師每天清晨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培養其自主看書的良好習慣。教師的范讀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掌握語氣、語速、語調等技巧的最有效方法,而且還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不斷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學生想象力豐富,個性突出,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使課內與課外進行有機融合,理論聯系實際,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課堂與課外相結合,課堂上利用插圖進行練習,課外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把在大自然中自己感到有趣的現象、發現的東西等在課堂上進行描述,一開始可能只是簡單的講解,詞語也相對匱乏,然后再加入好詞好句,慢慢積累就會達到繪聲繪色的講述。
總之,小學階段,小學生養成自主的閱讀習慣,掌握精煉的閱讀方法,同時也會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他們將會受益終身。小學生通過不斷擴大閱讀范圍,加快閱讀速度,閱讀能力也會逐漸提高,掌握的知識也會更豐富,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楊震宏.淺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J].考試周刊,2013(6).
[2] 李紅斌.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朗讀與培養學生讀的能力[J].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