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要】本文通過對網絡化環境下語文自主性學習課堂進行科學研究,改變教師與學生的理念,歸納網絡學習資源的使用方式,切實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改善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學習方式,提高當下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實現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也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 變革。
【關鍵詞】網絡環境;語文課堂;自主學習;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時代,大數據大網絡環境已經到來,教育發達地區對網絡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已經開始了研究和實踐。發達國家人口數量少,擁有更先進的網絡環境,從而在課堂教學上能實現師生良好互動,取得很多教育變革成就。
網絡為傳統課堂注入了海量的信息,既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給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有更加豐富的資源渠道和學習方式,原本灌輸式的封閉教學模式已經遠遠落后。 教師已經很難想當然保有課堂主人的權威地位,需要調整為學生課堂學習進行引導的思路和定位。那么,盡快研究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就十分必要。
進行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自主學習的研究,讓現代化超前的教學方式能應用于實踐是開展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各自為戰,很難真正有機融合;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卻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網絡環境下獲得的內容在課堂只能是一種輔助,互聯網的互聯性、快捷性、開放性,還很難真正呈現在課堂。
互聯網環境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自主性, 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特點與優勢,使之融入學科教學中,在交互環境中給老師和學生提供創新式教學的平臺,使傳統語文課堂上的師生可以實現角色的轉變互換。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從原本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學習的主體,而網絡環境下,學生有了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從而改變整個學習的思路。網絡海量的學習資源鮮活、豐富,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望,激勵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而不再是只對著課本進行枯燥、乏味、死板的學習,這樣就能實現互聯網環境下語文教學的變革,實現課題研究的目標。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目標。
網絡環境恰好在硬件上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提供了適合的變革條件,網絡在這樣的變革中將會是最重要的環境要素。
可見,互聯網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教師傳統而封閉的教學思想,需要的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網絡信息新時代教育理論,開放、自由,兼容并包。
而當下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堂和自主學習研究,可以讓我們初窺現代化語文教學的前景。
一、在網絡環境下,利用大數據和多媒體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語文學習的一大認知障礙來自于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感受缺失,他們的人生經歷短暫,情商體驗還很淺顯,以至于對待很多意蘊深刻的文章,很難真正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實際應試中,模式化的閱讀題越來越少,更多題目開始關注文章的理解表達,這就對學生提出了相當高的理解要求,不能讀懂讀透文章就成了一大問題。而互聯網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幾乎可稱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網絡來搜集信息,各種媒體形式的資料呈現,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避免了在枯燥單一的課文中鉆研的弊端,再由閱讀延伸到寫作,在網絡平臺進行個性表達,交互式溝通,從而實現學習模式的變革。
二、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改善學習體驗
學習語文,因為獨特的學科特點,使得語文知識涵蓋豐富,寬泛而深入。當下許多語文教師越來越感覺到知識體系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也需要進行自身的不斷補充學習。而這樣的學習除了進行專業學習提升外,網絡大量資源也是我們提升自身的有效途徑。
傳統的西方教育中,希臘的做法十分有借鑒性,那就是利用戲劇扮演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演出過程中體驗不同人物的情感,置身其中而有所收獲。但現代快節奏的學習方式讓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偶爾的課本劇表演也流于公開課表演展示,學生們則是樂于玩耍,而并未真正在這個過程中有所得。而借助網絡的力量,短視頻,大數據,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課堂的局限,開展自由的聯想和創新。
獨創性的表達,是建立在開放的網絡環境和教學模式創新上的。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時進行了很多創新的嘗試,讓學生提前通過網絡了解史鐵生,閱讀作家的其他作品,查找秋天的景色特征,特別是菊花的象征意義,實現了由教師滿堂灌輸到學生自主學習的轉變。
所以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知識容量,讓學生自主搜索、發現、整理學習資料,實現了創新性的變革。
三、搭建網絡平臺,擴展學生知識層次,多角度地理解文章
中西方不同國家在教學模式上有很大區別,目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往往給學生規定了對課文理解的框架,使得學生條條大道只能通羅馬,而西方教育模式則更注重多角度理解分析,注重學生的個性表達,我們在這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 比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我們學生提前通過網絡了解歷史上關于木蘭的各個形象,并了解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木蘭》, 并通過點撥和討論,讓學生去思考木蘭這一形象能獲得西方電影市場青睞的原因。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嘗試組織學生利用網絡討論并整理資料。
四、在互聯網環境下,促進語文和其他學科融合交互,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新人才
當前時代,傳統行業對于知識的需求在不斷變化更新,新興行業也越來越多,社會需要復合知識型人才,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不可能獨善其身,單單把學生局限在語文的領域內是不可能的。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時刻考慮到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自身作為語文教師的局限性是存在的,這些邊緣性的知識就需要借助網絡環境來彌補。
因此,當學生學完《喂,出來》這篇課文,再結合與環保理念有關的綜合性學習專題《保護黃河母親》,就可以讓學生同地理學科、歷史學科結合起來,借助網絡平臺搜尋相關知識,既學習了語文知識,又聯系了其他學科,提升了學習實效。
五、借助互聯網平臺,讓師生充分互聯互通,溝通交流,增進展示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依靠教材和教師的灌輸,那些非常有限的知識完全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必要需求。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空間,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網絡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網絡語文課程資源,除課堂教學資源之外的課外學習資源。
互聯網為語文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資源,并能夠將教師、學生和各學科專業人士有機融合在一個平臺里,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容量。師生雙方利用互聯網絡平臺在語文課堂內外進行交流、討論、啟發,并實現資源共享。
六、反思及后續研究設想
(一)一師一優課和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模式探究
國家教育部官方網站的“一師一優課”活動已經開展幾年,大量的名師優質課程都可借助網絡平臺觀看學習。
如果大膽對現行課堂教學進行革新,在布置預習作業后,讓學生直接登錄“一師一優課”網站,借助名師課程進行學習,而線下教師則展開課堂輔導,組織學生進行網絡教學課后討論,深入理解文章,并進行課外拓展,或許是一條新穎的教學模式變革思路。
(二)手機終端和APP軟件相結合的模式探究
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梳理和整合各種網絡軟件工具,重新定位新一代交互式教學方式,必將大大助力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新型課堂教學。
借助網絡平臺的資源多樣性,通過智能技術、交互技術,實現課程與資源的精準匹配與自動推送,讓教師實現輕松備課。通過云端資源、個人空間、微信公眾號的整合,將老師、學生、家長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種應用無縫融合,形成教育的完整生態環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