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可見,方法引導的重要性。另外,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和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多媒體信息技術與“互動式”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中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都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金鑰匙。
【關鍵詞】意象;愁緒;合作探究;方法技巧;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設計思路】《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選取“淡酒、急風、過雁、梧桐、細雨”等意象,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國破家亡、顛沛流離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全詞感情基調悲涼,風格哀婉凄苦,極富感染力,是一篇催人淚下千古絕唱,也是寫愁的名作。那么,“如何理解詞人筆下意象的特定內涵”“怎樣領悟詞人的愁緒”,是本節課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本節課我從三點思考:一是老師先引導學生分析詞中意象的特定內涵,然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呈現畫面,欣賞詞的意境美。二是簡介作者的人生經歷,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分析詞人的愁緒。三是授之以漁,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教給學生鑒賞詩詞的一些方法技巧。
【學情與教法】1.經過高中一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感知詩詞的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積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大部分學生已經逐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2.學完《醉花陰》后,學生對李清照的前后期的思想內容及創作風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3.本課教學運用“朗讀賞析”“合作探究”及“歸納總結”的方法,指導學生賞析本詞。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思想內容及創作風格;2.朗讀詞,結合注釋理解詞義;3.能抓住意象賞析詞句,歸納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詩詞的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抓“詞眼”,體悟詞人的情感;2.了解時代背景,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本詞;3.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意象,品味愁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詞人的生平經歷,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教學重點】1.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領悟詞人的愁緒;2.體悟并掌握詩詞中常見意象的特定內涵;3.歸納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詞的意象,借助聯想與想象,欣賞詞的意境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歌曲《月滿西樓》。2.出示學習目標:(1)知人論世,探討“愁”字所包含的情感;(2)體悟詩詞中常見意象的特定內涵;(3)借助聯想與想象,呈現畫面,體悟詞人的情感。
二、回顧知識點(思想內容及創作風格)
1.生回顧。2.師明確:南渡前,內容:閨怨離愁。詞風:清新明快、細膩婉轉。南渡后,內容:懷舊悼亡。詞風:凄婉哀怨、蒼涼悲楚。
三、朗誦感知(讀詩詞)
(一)生讀(讀準字音、節奏)
1.生讀;2.師點評。
(二)聽朗讀(語速、語調、情感)(抓詞眼)
1.師提要求及問題;2.生聽朗誦;3.生做答“詞眼”; 4.師板書。
(三)生再讀(悟情)
1.生讀;2.師點評。(“朗誦感知環節”體現“讀、評、悟”的教學理念)
(四)重點字詞(檢查預習情況)
1.凄凄慘慘戚戚(悲傷哀愁的樣子);2.最難將息(調養);3.怎敵他、晚來風急(抵擋);4.獨自怎生得黑 (怎么、怎樣);5.這次第(光景)。
四、品析鑒賞全詞(師生互動)
(一)品愁
1.學生討論學習,完成以下任務(課件展示問題):(1)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妙句賞析(選取最喜歡的句子做賞析);分析詞人運用何種抒情方式來表達她的情感?2.師生互動:(1)生討論;(2)生作答;(3)師點撥;(4)師生共明確。
明確:
1.意象: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學生在黑板上呈現)。意境:哀怨、冷清、愁苦。2.妙句賞析(生自由賞析,師點評即可)。3.抒情方式(明手法):(1)直接抒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定基調)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2)間接抒情:借“淡酒、急風、過雁、梧桐、細雨”等意象抒發情感。
(二)尋因(知身世)
1.生齊讀時代背景(課件呈現)。李清照出身官宦世家,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她能夠飽讀詩書,這樣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內秀如竹”。18歲的時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趙明誠,他們情投意合,恩愛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統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金兵入侵,國家破碎,自己漂泊南方,居無定所。再加上丈夫早逝,晚景凄涼,身世飄零,伶仃孤苦,身邊無親無友。《聲聲慢》便是詞人南渡之后的代表作品之一。2.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務(課件展示問題):(1)一個“愁”字包含了哪些情感?(2)請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個意象加以分析,并舉古詩詞中含有這一意象的句子(析意象)。3.師生互動。(1)生討論。(2)生質疑,師點撥。(3)生展示成果:①學生在黑板上呈現“愁”字包含的情感; ②生闡釋“愁”的具體內容。(4)師點評(教師就學生的展示成果做相應的點評)。(5)師引導意象的分析:①生分析;②師點撥;③其他學生補充。4.師強調意象的特殊內涵(接觸少的意象,課件呈現示例)。(1)酒:“愁”的象征。(2)秋風:渲染愁情。(3)雁:思鄉懷親、羈旅傷感,音信。(4)梧桐:離情別緒,牽愁惹恨。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5)雨:是哀傷、惆悵的象征。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
(三)齊讀全詞
五、寫作訓練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請同學們選取你喜歡的詞句或意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呈現畫面,欣賞詞的意境美,體悟女詞人的情感(課件展示練筆要求):1.生練筆; 2.師巡回指導;3.生朗讀片段; 4.師點評。
六、課堂小結
(一)歸納鑒賞詩詞的方法(教師在鑒賞詞的過程中,已經以板書的方式進行了呈現)
1.讀詩詞; 2.抓詞眼; 3.定基調;4.析意象;5.明手法;6.知身世。
(二)名家評李清照
作為一個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李清照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種種苦難反而將她推向“文學圣殿”。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這樣評價李清照(課件呈現,生齊讀):“一代詞人有舊居,半身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
七、布置作業(課件呈現)
1.背誦全詞;2.至少用一種修辭來表達愁緒;3.“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一幅絕美的黃昏雨意圖,試把這幅畫面用自己帶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出來。(50字左右)(第2題、3題,選做一個)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上重難點突出。從課堂效果看,學生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參與度較高。特別是每個小組討論成果的展示及思路講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對教師而言,在課堂上貫徹新課改理念,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問題,不斷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能愉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從課堂角色看,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了“啟發式”“討論式”及“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教師自己由“講師”變為“導師”,課堂由“教堂”變為“學堂”。師生在共同營造的寬松愉快的氛圍中交流學習,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位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同時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課文所要掌握的字詞﹑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點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最后探討得出了本詩所表現作者的愁緒,并對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總之,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中學習,有效地培養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海霞.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中學語文,2015(6).
[2]許愛萍.師生攜手共創語文活力課堂[J].現代教育科學,2010(3).
作者簡介:李秀芳,女,1980年生,甘肅省武威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