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莉
摘 要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越來越強調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如今,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推動教育創新和教育改革具有積極意義。在農村教育實踐中,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探索,尋求科學的教育路徑,讓好的習慣融入到農村留守兒童行為中,提升綜合教育效果。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行為習慣 養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國民素質的提高,而教育正是通往提高國民素質的必經之路。促進教育公平是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階段,而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保障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教育資源配備已相當成熟。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尤其是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在教育資源、教育管理機制、教育研究、師資配置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的學校,這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更阻礙了教育公平公正原則的貫徹落實。更為重要的是,農村行為習慣教育存在普遍的缺失現象,導致了綜合教學水平較低,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農村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1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分析
行為教育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通過融入多種方式,可以提升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讓好的行為習慣分層次、分階段的融入到學生生活體系中,同時也能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進而適應現代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積極創新,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更具有科學性的學習體系,同時教師在此基礎上,也能有的放矢開展教育創新,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恰到好處的教育方案,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提升綜合學習效果。
2當前農村行為習慣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2.1行為習慣教育模式相對落后
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模式滯后的問題。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傳統的行為習慣教育工作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需求,有待不斷有優化提升。從性質來看,行為習慣教育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揮著引領作用,但是如果行為習慣教育不能與其他學科共同推進,則會形成短板,制約總體效能的提升。基于此,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模式落后的問題,如何探尋科學的創新路徑,對于提升綜合教育效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進一步發揮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引領作用。
2.2留守兒童需求日益多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效率不斷提升,由此也帶來了留守兒童思想上的變化。在農村行為習慣教育中,留守兒童對于行為習慣教育工作模式和內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對于傳統的單一化教育內容,留守兒童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愈發強調行為習慣教育內容上的新穎和創新。在實踐中,農村教師要重視這種需求上的變化,提出新的模式和構想,滿足現代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發展需求。
2.3缺乏統一化的思想指引
在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工作過程中,由于理念和認知上存在問題,在推進農村行為習慣教育中,容易出現不規范化的現象出現,缺乏統一的思想指引,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行為習慣教育容易出現無序化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要以十九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農村留守而同行為習慣教育不斷提檔升級,滿足現代行為習慣教育發展需求,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引領農村教育全面發展。
3有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的方向
3.1信息化原則
毋庸置疑,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對于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綜合教育效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過程當中,教師要創新教育理念,突破傳統教材的局限性,拓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體系,豐富教育內容。通過信息技術教育,融入多媒體素材,可以提升教育效果。在實踐中,農村教師要積極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育當中,通過聲音、圖片、影像的有機結合,提升教育的豐富性程度,引領現代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發展,提升綜合教育效果。
3.2參與性原則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來說,很多老師都是采取傳統的教育方式,學生對于行為習慣的認知效果不好,學生的思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提升思想認知能力,提升學習效果,而不是簡單的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要提升思想道德學習參與度。
3.3生活化原則
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過程中,要遵循生活化原則,讓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可以打通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啟發,實現思想教育目標,進而提升知識的領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生活化教育,也能反過來推動課堂教育的發展,讓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更加豐滿,讓行為習慣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4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行為習慣教育的具體策略
4.1培養良好行為習慣要因人而異
在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中,要根據學生特點,教師必須對學生有更深入、透徹的了解,將行為習慣教育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在行為習慣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實現行為教育的創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對自身負責,對社會負責,進而培養嚴謹、謙遜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師,培養學生行為習慣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一件件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2全社會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體系
我國的均衡理念源遠流長,孔子曾在治國策中提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治國之道,孟子的“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也道出了社會政治生態中的協調發展。習近平主席也曾提到:公平、立德、改革,方能人生出彩。許多政策文件明確規定將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學生關愛服務體系,把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之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關愛網絡,創新關愛模式,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環境、心理健康和社會安全問題,改善其住宿條件,給予他們生活上的關懷,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
4.3加強學校的基礎建設
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為學校“穿衣戴帽”,讓學校變成一所美麗的校園。完善學校各大功能室,盡可能發揮各功能室的作用,特別是圖書閱覽室和親情屋。圖書閱覽室有專人專管,定時對學生開放,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生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塑造學生的人格。而親情屋則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每周定時開放,讓留守學生能及時與外出務工父母視頻聊天,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4.4改進大額班,加強對學生的管理
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尤其是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以學校班子成員為主導,班主任為責任管理者,科任教師一對一結對子幫扶,同心協力共同管理好留守兒童。建立健康咨詢室,定期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舉辦心理講座,及時了解留守學生的情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將不良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可以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日常生活,如文藝晚會、校園十大歌手比賽、演講比賽、書法繪畫比賽、足球籃球比賽、校運會等活動。
5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過程中,要提升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作為現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引領者,要不斷摸索新型教育理念,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更好的指引學生開展學習,提升綜合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下一步,作為教師要創新教育思維,探索科學模式,提升留守兒童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莫雪梅.淺談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J].求知導刊,2018(26):136.
[2] 戚天勝.淺議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文存閱刊,2018(20):12.
[3] 林蓉.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J].學周刊,2018(22):180-181.
[4] 汪瓊.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J].發展,2018(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