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梅
摘 要 朗讀對小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作為一項基本的教學訓練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好地鍛煉,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朗讀和思考的過程中,還能夠形成一種獨立的感官思維,能夠與作者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教學過程中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本人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語言技巧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幫助學生提高朗讀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朗讀指導 語言技巧 小學
中圖分類號:G423.2文獻標識碼:A
朗讀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高低,只有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挖掘出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同時朗讀還能夠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不斷研究和探索,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1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
1.1讓學生從更深層面理解課文
語文學習并不只是要求學生記住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朗讀來作為支撐,只有不斷朗讀,才能使語言能力得到提升,并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這樣才能通過寫作,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朗讀是將語文知識轉化成語文綜合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用適當的語言技巧來引導學生朗讀,對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1.2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
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當中,學生會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案來思考,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在朗讀中,學生思維能夠根據課文感情的變化發生改變,學生的各個感官都能與課文產生共鳴。受到課文中人物以及所描述事物的影響,學生內心會產生一定的思想變化,朗讀能夠將課本中生硬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形象,對學生捕捉課文當中的重難點詞句都有很好的作用。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就如同學生與作者進行交流一般,對理解課文非常重要,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
2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語言技巧
2.1善于運用名言警句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詩詞歌賦和名言警句,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瑰寶,教師要不斷積累自己的文學底蘊,善于運用名言警句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時說出幾句與文章含義相同的詩句,就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幫助。相比課本上枯燥的文字而言,名言警句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往往想起這些名言警句,學生就能夠想到與此相關的教學內容。名言警句就像是打開課文的一把鑰匙,讓學生有朗讀課文的欲望。
2.2教師要有創造性地對課文表達的感情進行詮釋和升華
朗讀課文要有一定的技巧和順序,首先要略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在朗讀的時候才能靜下心去認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沒有經過大腦思考,沒有融入個人感情的讀課文并不是朗讀,只有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帶著對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去讀課文才能叫做朗讀,這樣才能夠與課文作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朗讀時就像是和文章作者在進行交流。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聲音要大,要帶領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反思,表現出與課文中心思想相符的情感基調。文章是悠揚輕快的,還是深沉感人的,是靜謐沉靜的等,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一定指導,帶領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朗讀并不是完全受文章思想的控制,教師還要將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和情感融入進去,從更深層面上對課文進行詮釋,升華文章的情感。因為在朗讀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教師在朗讀時,就像是用自己的語言在同人交談一般,無論是從聲音的大小、語調的抑揚頓挫,還是從面部表情上都能有最真實的表現,這樣更能帶動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王安石的《梅花》這篇古詩的時候,“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主要贊美了梅花不畏嚴寒,堅韌不拔的高尚品質,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朗讀之前,教師應該結合課本上的插圖,對詩句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句。
2.3加強對朗讀技巧的研究,著重分析文字教材
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文字的分析,體會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根據情感的不同調整朗讀的速度。如果文章的變化節奏比較快,則適合采用快速的朗讀方式,如果課文的情感比較嚴肅和莊嚴,則適合采用緩慢的朗讀方式。人物的心情不同,朗讀的速度也有所不同,如果人物的心情是歡快愉悅的、焦急緊張的,就需要用快速的朗讀方式,如果人物的心情是傷心沉重的,就需要用緩慢的朗讀方式。此外還要根據文章中人物年齡和性格的不同來調整朗讀速度,如果人物性格活潑、年齡較小,就需要用快速的朗讀速度,如果人物性格沉穩、年齡較大,則需要用緩慢的朗讀速度。
一篇文章中的語句所表達的感情基調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感情基調的不同來調整語速。在快速朗讀過程中,雖然語速加快,但是要保證吐字清晰,能夠讓聽者知道所朗讀的內容。緩慢朗讀時,不能“拖泥帶水”,要做到抑揚頓挫,有條不紊。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仔細分析課文中的文字,揣摩句子的含義和情感,采用正確的語調,是舒緩讀還是拉長聲音讀,是頓讀還是重讀,對每個語句都要有良好的把握,這樣朗讀出來的文章才更有感情。
2.4教師要明確朗讀訓練在各個階段的要求
教師要根據朗讀教學的目標來訓練學生,讓學生能夠流利、沒有錯誤、飽含深情的去朗讀。朗讀訓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朗讀正確,全國范圍內都在推廣普通話,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去朗讀,字的讀音一定不能有誤,讀的時候不能添加或者丟字。流利朗讀是在正確朗讀基礎上進行的,要求學生不能磕巴,咬字要清晰,根據文章內容從容不迫的朗讀。其次,要求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語速不能過快,不能一口氣連續地讀,這樣不能更好表現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是對課文充分理解的一種表現,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將文章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對學生思想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都有重要意義。在朗讀的三項基礎要求中,只有保證朗讀的正確性,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課文。只有理解課文,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在讀的時候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2.5朗讀中充分融入生活情景,通過圖畫和語言的結合,引領學生入境
朗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對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傳達出的情感有深刻理解,因此在朗讀時候,教師還可以將生活情景融入進去,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結合語言,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到文章構建的情境中。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都有所不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也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朗讀方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朗讀訓練能夠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正確運用語言技巧來指導學生朗讀,逐漸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興榮.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一些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8):118-119.
[2] 何芙蓉.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指導[J].文教資料,2018(23):47-48+34.
[3] 王建.淺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122+124.
[4] 楊紅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