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政 白龍 陳科明 黃從伍 歐陽凱


[摘要]目的 分析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66例我院收治的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應用隨機序列法將抽取患者分為比對組(n=33)和觀察組(n=33),所有患者均接受徹底清創以及全身抗炎處理,同時為其提供創面感染治療、補液治療、輸血治療以及創面清潔和縫合治療,對存在骨折現象患者進行骨折復位。比對組患者同時采用常規換藥治療,應用植皮術并封閉創面,觀察組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觀察患者移植皮瓣或者皮片成活情況、骨折愈合情況、滲出物情況、并發癥情況,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創面面積。結果 比對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4.85%,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6.97%,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37,P=0.015)。比對組出現并發癥患者共計8例,總發生率為24.24%,觀察組出現并發癥患者共計3例,總發生率為9.09%,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238,P=0.033)。兩組患者治療前創面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835,P=0.074),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創面面積明顯小于比對組患病者,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15.263,P=0.031)。結論 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療效顯著且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療安全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術;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196-04
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由于與骨外露、創傷性軟組織缺損以及骨折等現象同時存在,因此,治療難度較大且出現感染的幾率較高,不但會導致治療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還會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1]。患者疼痛感明顯且易引發機體應激反應,出現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有助于促進創面愈合,加快患者預后改善,對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品質有重要意義[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6例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排除重度內外科疾病患者、嚴重語言或者聽力障礙患者、造血系統功能異常患者、重度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應用隨機序列法將抽取患者分為比對組(n=33)和觀察組(n=33),比對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7~83周歲,平均(53.2±4.6)歲,11例四肢骨折患者、10例上肢骨折患者、12例下肢骨折患者,觀察組男21例,女12例,年齡25~82周歲,平均(54.6±4.2)歲,8例四肢骨折患者、10例上肢骨折患者、15例下肢骨折患者。比較兩組患者骨折類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徹底清創以及全身抗炎處理,同時為其提供創面感染治療、補液治療、輸血治療以及創面清潔和縫合治療,對存在骨折現象患者進行骨折復位[4]。比對組患者同時采用常規換藥治療,應用凡士林油紗以及無菌紗布對創面進行包扎直至患者創面新鮮,應用植皮術并封閉創面,治療期間需為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首先測量創面面積并裁剪負壓封閉引流敷料,然后將敷料覆蓋于創面部位[5]。全面清潔創面以及周邊皮膚,應用生物半透膜封閉創面。然后進行負壓吸引治療,調節負壓值為50~350mmHg,根據患者創面密封情況、薄膜敷料以及創面滲出液
以及深淺程度對負壓值進行適當調節。治療期間需觀察患者創面是否存在水腫以及創面滲出情況、組織壞死情況,及時清洗創面并對壞死組織進行剪除,待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為患者提供皮瓣移植術或者植皮手術,最后行創面封閉操作[6]。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移植皮瓣或者皮片成活情況、骨折愈合情況、滲出物情況、并發癥情況,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創面面積。
1.4 療效評估
優:移植皮瓣或者皮片全部成活,愈合過程中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或者明顯滲出物,骨折愈合理想;良:移植皮瓣或者皮片基本成活,愈合過程中有輕微滲出物,骨折愈合理想;可:移植皮瓣或者皮片成活率>50%,愈合過程中有滲出物,骨折愈合比較理想;差:移植皮瓣或者皮片大量壞死,創面有大量滲出物,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不佳[7]。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比對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4.85%,恢復優良患者為28例,恢復不佳患者為5例,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6.97%,恢復優良患者為32例,恢復不佳患者為1例,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比對組出現并發癥患者共計8例,總發生率為24.24%,觀察組出現并發癥患者共計3例,總發生率為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創面面積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創面均較治療前縮小,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創面面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創面面積明顯小于比對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由于與骨外露、創傷性軟組織缺損以及骨折等現象同時存在,不但會加大治療難度同時也會加大出現感染發生幾率,還會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8]。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有明顯的疼感感,容易引發機體應激反應,加快組織分解代謝速度并會對切口愈合產生不良影響,易加大各類嚴重并發癥發生率,不但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會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9]。對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生活品質均會產生負性影響。作為臨床應用較廣的復雜創面治療方式,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有助于促進創面愈合,可加快患者預后改善[10]。
四肢創傷患者出現大面積軟組織損傷的可能性較大,由于壞死組織較多、創面大,因而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且容易出現繼發感染,病情嚴重者致殘率較高,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病情控制措施,加快患者術后恢復[11]。常規治療方式需要長時間進行創面清理,在清除創面壞死組織時需要多次重復用藥,待患者炎癥反應減輕后再進行創面修復,反復換藥會導致患者疼痛感加重,同時也會加大感染發生率,難以保證治療效果[12]。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通過對軟組織缺損創面以及皮膚進行填充或者覆蓋,利用生物半透膜進行封閉并形成封閉空間,有助于加快創面愈合。負壓封閉引流術不但能夠顯著縮短治療時間,同時還能夠使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得到減少并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可顯著提升治療效率[13]。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密閉系統內進行治療,可及時處理引流部位壞死組織以及滲出物,避免引流區出現聚積現象,有助于加快創面部位肉芽組織生長。負壓封閉引流生物透性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濕性以及透氣性,可抵御細菌入侵,而且不會對患者皮膚產生刺激性,可加快創面愈合,能夠使治療有效率得到提升。此外,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還能夠使殘余死腔或者膿腫發生率得到抑制,使患者創傷水腫等表現得到減輕。通過負壓吸引創面,能夠保證創面引流的充分性,同時避免創面與外界接觸,有助于保持創面的清潔性,從而使感染幾率得到有效降低,能使患者疼痛感得到減輕,對于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4]。
此次研究中,比對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4.85%,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96.97%,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對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4.24%,觀察組總發生率為9.09%,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對組患者治療前創面面積為(69.23±23.28)cm2、治療后創面面積為(42.45±12.97)cm2,觀察組治療前后分別為(69.46±22.97)cm2、(25.95±12.34)cm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創面面積明顯小于比對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芹[15]研究表明,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的患者創面面積為(24.17±9.87)cm2,應用常規治療的患者創面面積為(43.37±11.27)cm2,為患者提供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有助于加快患者創面愈合。綜上所述,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療效顯著且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療安全性,對于加快患者病情好轉、提升其生理心理舒適度以及改善其生活品質均能夠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如春,張瑞云.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9):1171-1172.
[2]李輝.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治療的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7,40(5):57-58.
[3]鐘孝政.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2):306-308.
[4]池凱,毋磊,陳龍金,李永林.評價四肢創面修復中應用皮膚牽張閉合器的效果及預后[J].中國醫療美容,2017,7(3):35-37.
[5]柏海濤.負壓封閉引流術在3例截肢術后傷口愈合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6,3(20):185-186.
[6]黃紹雄.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6(14):104-105.
[7]劉丹,陳子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29):152-152.
[8]施萬義,侯鳳娟,王玉林.可沖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四肢復雜性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2):41-42.
[9]周炎,劉世清,瞿新叢,潘曉輝,等.保留內植物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骨折術后早期感染[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5,12(6):54-57,63.
[10]劉羽,袁正江.負壓封閉引流術與加壓包扎對于四肢創面一期游離植皮術的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6):134,137.
[11]羅杰,陸道望,陳順興,游嵚.改進型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6,16(4):472-475.
[12]郭丙杰.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19
(2):97.
[13]馮卓文.評價VSD技術治療在四肢創傷復雜創面中的應用價值[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7,11(7):528-529.
[14]代強,吳禮孟,孫充州,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探討[J].檢驗醫學,2016,28(B09):212-213.
[15]陳芹.負壓封閉引流術在骨科四肢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