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摘要:“最愛中國風”的系列課程,是立足于高中美術《繪畫》的校本化,以中國書畫教學為主,開展的系列美育課程,包括中國畫、書法、版畫、剪紙、扎染、編織、動漫等。課程實踐在2008年開始,經過不斷優化,在省、市教研工作中宣傳交流,受到廣泛好評,獲得了一系列榮譽。
關鍵詞:最愛中國風? ?課程實踐? ?高中美術? ?繪畫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142-02
一、鄭州31中美育課程背景與簡介
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提出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筆者作為一名美育課程的實施者,在近年來的美育教學中,圍繞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入探索美育課程校本化,形成了“最愛中國風”傳統文化系列課程,逐漸摸索出“引領、實踐、延伸”創意教學形式。
課程實踐在2008年開始,經過不斷優化,2010年在本校推廣,2013年12月在省教育廳組織的教科研專題報告會上交流。2013年11月,筆者在河南省初中新課程跟進培訓會上做基于中國風的《校本教材開發與實施策略》的專題報告。2014年2月,筆者主筆編寫的《書法練習指導》由河南人民出版出版。2016年4月,筆者主編的“最愛中國風”系列課程之一《墨韻翰香》美育成果在鄭州市美術校本課程觀摩會做了展示。2017年9月,根據“最愛中國風”課程研究所做課題《在高中〈繪畫〉模塊“中國畫單元”中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被確定省級重點課題。2018年4月,在鄭州市中學美術教研會上做“最愛中國風”主題教研匯報,展示課程成果,受到了領導和老師的高度贊揚。2018年5月,《最愛中國風》校本課程成果參加鄭州市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展示,獲成果展示一等獎。
現就我們實施高中美術人美版《繪畫》教學的校本化,形成的“最愛中國風”美育特色的課程來闡述,希望同仁指正。
二、課程的開展:引領,使學生產生內動力
(一)結合教學實際,正確引領學生對模塊的選擇和學習
高中美術教學實行模塊教學,學生的選課更加靈活和自由,但是由于大的教學環境和高考的無形壓力,大多數學生是以“玩”的態度來對待,學生的“選課”具有盲目性。這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從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避免出現模塊的選擇過于集中,或過于分散的局面。積極引導,結合“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設以“最愛中國風”為主題的美育特色課程體系。這為學生創造、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
經過整合,目前我校高中階段美術課程開設兩年,每周一節,每學期一個模塊,學生可以在兩年內學習四個模塊:高一第一學期開設美術鑒賞,第二學期開設繪畫(中國畫與版畫選一),高二第一學期開設書法,高二第二學期開設工藝(剪紙、編織、扎染選一)。
(二)單個模塊內的引領,靈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以《繪畫》模塊學習為例。該模塊教材包含國畫、素描、水粉、水彩、版畫、裝飾畫和卡通畫,畫種多而課時少。筆者曾帶著疑問向北師大博導尹少淳教授請教,他直接反問:為什么要都開設呢?開設一兩個就行了。筆者幡然領會,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我們可以把多版本的教材與學情有機結合,對教學改革與課程實施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在《繪畫》模塊學習時,筆者選擇以中國畫為主題。同時結合學生興趣,把素描、卡通和校本課程、美術社團、美術特長生輔導結合,喜歡素描的可以參加美術特長生的素描學習,喜歡工藝制作的參加美術社團活動。部分動漫迷通過coseplay,參加藝術節文藝匯演,痛痛快快的過了一把癮。將多種形式的課程有機融合,真正讓他們感到美術課程的樂趣。
(三)通過豐富教學手段,激發興趣,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依據學情,另辟蹊徑,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選擇中國畫的花鳥畫入手。以“中國畫花鳥畫教學”為例,使用的方法是:
1.影像引領,激起興趣
利用影像效果,引導學生在欣賞中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教學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豐富的光影效果來強化學生的視覺感受;通過播映名家繪畫視頻等形式,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國畫的具體創作過程、開闊視野、喚醒創作沖動,形成一種向往學習的內驅力。
2.搭建舞臺,多元展示
在美術教學中,展示教師作品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師通過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創作過程,把創作的樂趣一起讓學生分享。并以校藝術節為契機,專門做了一個歷屆學生白描習作展,以此使學生感受到同齡人作品的風采,打消了學習中國畫難學的憂慮。學段中間,筆者還組織了學生作業展,將作品展示在教室周圍的墻壁上、環廊內,吸引師生閱覽欣賞,提升學校整體藝術氛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創作興趣。
三、課程的實踐:強化參與,使學生在動手中體驗
學生有了一腔熱情之后,接下來就要讓他們進入學習實踐階段。畫家陸越子說得好,學習畫梅花只有做到“眼中有梅花”“心中有梅花”,才能做到“手中有梅花”。這說明觀察、認識、理解事物在繪畫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在中國畫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帶領學生去室外寫生,配合課堂內多次臨摹名家作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觀察欣賞、多多實踐。具體介紹如下:
(一)突出實踐,精講精練
中國畫源遠流長,尤其重視筆墨神韻。筆者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在精煉的講解基礎上,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實踐。結合工筆花鳥容易上手的自身特點,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但要想學生畫出東西來,材料和工具的準備是一個大問題。正是考慮到這點,筆者把畫氈、墨盒、梅花盤、水桶、精選的白描畫稿等工具材料每人一份提前準備好,上課學生只需帶自用的筆墨顏料和紙張就行。由此,課堂實施就變得很簡單,容易操作。同學們通過靜心實踐創作,感受藝術創作帶給自己的獨特體驗,尤為欣喜。
(二)以大自然為課堂,讓學生從“眼中有梅竹”向“心中有梅竹”發展
通過以大自然為課堂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帶到室外,觀察植物的基本結構特征,選好角度進行寫生訓練,讓學生從寫生訓練中進一步理解事物的結構特征,并交流成果,整理歸納。逐步實現學生由“眼”到“心”的轉變,為中國畫創作奠定良好的造型基礎。
(三)以演示、合作、涂鴉為手段,讓學生由“心中有梅竹”向“手中有梅竹”轉變
中國畫最高的藝術境界是追求“似與不似之間”,它講究筆墨,講究氣韻。依據學情,只要求能用美術語言大致表現出花鳥畫的形象、構成畫幅的主次和前后,將“心中的梅竹”能初步表現出來。筆者在教學中將講解與現場演示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當學生學了相應的知識之后,筆者采用放手、鼓勵、點撥的策略。即放手讓他們進行臨寫設色,不苛求成果而讓學生盡情體驗。因為領悟的前提是體驗,而體驗的前提是動手,學生如果不動手學畫,那就談不上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當學生覺得這線條怎么都畫不下去時,教師就積極鼓勵他們繼續畫下去,要求不隨意放棄。有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茅塞頓開,作品就有“樣子”了。
四、課程的延伸: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能力
美術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內,更可以延伸到課外。它不僅鞏固已學的知識,拓寬學習內容,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作能力。
(一)建立書畫社
美術社是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提升美術核心素養的主要舞臺。學習活動形式多樣:或參觀展覽,或拜訪名家傾聽教誨,或走進大自然記錄生活。
(二)定期舉辦學生美術成果展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獲得某項技能或出色地完成了某項任務時,往往會產生自豪感,體驗到成功感以及由于成功而帶來的地位。據此,教師應該給學生鋪路搭橋,搭建舞臺。筆者每學期舉辦1-2次書畫競賽、手工制作活動,進行展覽評比,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評比中,開展多元評價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美展,發掘優秀作品,促進師生交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增進自信心,推動個性發展。
(三)利用假期,走向社會大課堂
暑期帶領美術活動小組,走進自然,來到街道、社區,與名家藝人互動,體驗本土文化,參觀美術展覽。通過汲取多方“營養”,形成反饋機制,進一步提了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通過開展教學實踐,逐步形成“最愛中國風”系列課程,立足于高中美術《繪畫》的校本化的美育課程,不斷優化,也希望我們的課程經驗得到更多的推廣。
參考文獻:
[1]邱京京.高中美術繪畫模塊中漫畫課程教學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7,(08):98-99.
[2]李青.高中美術課程生態化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6,(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