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美術作品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我們在了解其過程中不僅能陶冶情操,提升素養,還能透過作品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十分重要,能讓學生在挖掘賞析的同時繼承傳統,弘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一、充分挖掘素材,用心講解,培養學生的正確態度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文化燦爛豐富,吸引著很多人探索發現。其中,傳統文化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整個民族得以維系的紐帶,也是國人精神、情感的寄托。鑒于這一點,我們在教學時要注重素材的挖掘,并且用心講解,讓學生在探知的過程中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比如,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中就講到陶器、青銅器、織繡、玉器等傳統文化,在《中國繪畫欣賞》中就涉及了人物畫、古代壁畫、古代山水畫、古代花鳥畫等文化,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成功挖掘后,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借助這些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我們用心的講解,讓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注意的是,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講解時要結合學生認知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讓其沉浸其中,被其感染。比如,在講《民間美術》時,就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桃花塢年畫、雙面繡、北京風箏等的制作過程,然后針對其特點有詳略地幫助學生解讀,以此加深其印象,豐富其認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豐富教學形式,注重體驗,促進文化內涵滲透
傳統文化和美術教育的融合是促進學生感知、審美的有效途徑,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點,我會依據教材豐富教學形式,打破傳統教學中專注理論閱讀的教法,通過不同的活動活躍課堂,讓學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體會、探究,實現文化內涵的滲透。
對于這一點,我會注重教法的設計,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收獲不同的審美體驗。通常,我會投其所好,采取情境創設的方法導入課堂,在講授前先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以此促進其直觀感受,激發其深入探知的欲望。比如,在講秦長城、秦陵兵馬俑、青銅器、帛畫、石雕、彩陶、壁畫、版畫、漢畫像石等有代表性的作品時,我就會采用此方法,借助一系列的圖片和視頻引入課堂,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印象。偶爾的課外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學生可以走出課堂,走進民間,近距離地探究傳統文化。比如,在講中國的傳統工藝景泰藍時,我就帶學生到一家民間工藝社去學習,讓其親眼看到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及鍍金等,并且嘗試著制作,讓其在親身實踐中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學生對此類活動很喜歡,每次出來都很興奮,實踐時十分用心,在深入了解的同時就會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敬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鑒于這種情況,我會有意識地加大實踐力度,為學生多提供機會。比如,在講版畫時,我就會先帶領學生學習,然后讓其自己動手制作;在講民間美術時,會涉及很多的工藝品,學生對此興趣濃厚,我就會設計制作比賽,讓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喜歡的工藝品進行制作,像風箏、年畫、泥塑、剪紙等,然后在班級中進行評比,選出優秀的展示,讓其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了解傳統文化。
三、把握文化內涵,包容創新,弘揚中國傳統藝術
我國地大物博,文化精深,傳統藝術種類多樣,呈現豐富多彩的形式。為此,教學時我們要秉持包容創新的態度,一方面積極地向學生傳遞文化思想,讓其建立正確的審美態度;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在不斷的繼承中去糟粕,取精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遇到的傳統文化多種多樣,傳遞給學生時要有所選擇,盡可能地提煉出精華。同時,我們自身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包容創新,即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讓其跟隨時代發展,借鑒潮流,大膽創新,促進傳統藝術的“再挖掘”。具體實施時,我們首先要重視學生和當地文化的聯結,不能一味根據教材,脫離學生實際生活,使其感受不到傳統藝術中的質樸、率直。然后,我就會在當地考察,選擇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和民間藝術讓學生自主觀摩,讓其在不斷的深入中感知傳統藝術的魅力,并與同學交流分享,促進其對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關注。最后,我會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藝術文化設計課題,讓其根據時代發展大膽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能完美融合。
總之,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滲透是促進高中美術教育的有效途徑,不僅豐富了學生認知,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而且促進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實現了藝術弘揚的目的。具體實施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深入淺出,豐富教法,讓其在了解之后大膽創新,讓傳統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燦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