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霖
摘要:本文以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舞蹈專業為例,根據近年來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中凸顯的“缺乏適合專業教材、教學模式落后、民族文化傳承不足”等問題,通過“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視、建設符合專業實際教材、創新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思維模式、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和課程融合”等方面進行積極教學改革和實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和專業發展。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 ?突出問題?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25-02
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是學校舞蹈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民族民間舞蹈動作形態、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傳承我國民族文化。針對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本文以問題為導向,以培養“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蘊、有精湛技藝、有創新精神和有發展潛能”的“五有”人才培養標準為目標,開展教學改革,積極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舞蹈人才。
一、主要突顯問題
(一)教學課時不能貼合實際需求
目前,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每周安排課時為4課時,按一學期18周教學課時安排,每學期課時合計有72課時,72課時中要完成一個民族的民族舞民族地域和人文知識和掌握自身動態的運用。同時,加上學生基礎較薄弱和學習能力較差,民族民間課程教學進度就很慢,使用72個課時的學習去掌握一個民族舞蹈難度就非常之大。所以,教學課時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教材不符合專業實際
通過教材是獲得專業知識的基本途徑和充分理解民族舞蹈的重要手段,采用以教學大綱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開設舞蹈教學的教材是相同的。目前,學校教材選用是專業舞蹈院校編寫的教材,教材適合綜合素質條件較高的學生,這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差距。教材于2004年9月出版,如今舞蹈人才市場需求產生了較大變化,教材的內容存在滯后。同時,在教學當中,舞蹈教學呈現出“棄用”教材的局面,使得當前民族民間舞教材陷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1]。
(三)教學模式相對落后
目前,學校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教學模式依然是基于以教師傳講為主導,教學方法主要以封閉的課堂講解為主,采用教師講授基本的民族民間舞蹈專業的理論知識之后,再對具體的舞蹈動作進行拆解分化,開展講解和示范教學,而后再由學生進行實際動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內容過于單一,這種比較陳舊的方法很難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進而很難激發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不適合我們專業學生的現狀。
(四)教學思想陳舊
學校的專業教師是在相同的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教學思維的大部分已經趨于固定化,教師采用以前接受到的教學模式培養自己的學生,這種習慣性的教學思維和方法,很難有改變和創新。加之教師外出交流學習機會較少,接受到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思維不足。
(五)教學過程中民族文化融入不足
目前,教學中過于重視舞蹈動作的教學,甚至只重視這個教學,教師沒有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的具體文化特點進行講解和傳授,學生沒有了解到民族文化與民族舞蹈之間的關系所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就只能是依葫蘆畫瓢無法學習到其精髓,這就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的空洞化,民族文化沒有能夠真正融入到舞蹈教學中從而導致我們舞蹈的教學質量大大降低。課程內容與民族文化脫節,學不夠用,技能與文化聯系斷裂,培養出的學生舞蹈背景的民族文化不強,無法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無法適應相應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而導致舞蹈市場這方面人才嚴重不足。
二、解決存在突出問題的方法
(一)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視
將民族民間舞蹈入心入腦是首先要解決的思想問題:首先,要加強民族民間舞蹈的宣傳教育和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民間舞蹈的作用。其次,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優化課程體系,進行課程改革對教學效率起到積極的重要作用,完善專業課程標準,增加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課時,以保證教學的時間。再次,立足課堂,抓好學生實踐教學,深入開展身心健康教育和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培養學生有健康的身心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建設符合專業實際的舞蹈教材
首先,選用符合專業實際的舞蹈教材。由專業組織建設一個專業教材開發團隊(包括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高水平的課程研究專家和職業經驗豐富、具有不同企業背景的實踐專家),深入民族民間舞蹈發源地和舞蹈人才的崗位進行調研,編寫符合專業實際的舞蹈教材,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舞蹈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教學方式
改變我們傳統的單線教學方式,創新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方法,營造有趣、緊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首先,一切從專業實際出發,注重在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的需要、教師的實際能力、學校目前的教學情況。其次,運用“元素教學法”(將民族民間舞蹈中的舞蹈動作分解成元素性動作后進行強化訓練)、“短句教學法”(將舞蹈元素通過風格動作串聯和組合起來,安排成連貫性的短句,讓學生板塊聯系,反復訓練)、“表演性組合教學法”(將各類技巧融入表演性較強的組合中區訓練)等教學方法。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多媒體、視頻等形式來展現民族民間舞蹈的具體形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和欲望。最后,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舞蹈教學團隊。通過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設計的熱情,促使其積極致力于相關的教學工作,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研究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有精湛技藝的人才。
(四)改變教學的思維模式
基于舞蹈教師教學思維的較為落后的特點,要轉變舞蹈教師的思維模式,以先進的教學思維和模式,培養有創新精神和有發展潛能的舞蹈人才:一是鼓勵和支持教師各層次學術活動和業務培訓,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師水平。二是加強舞蹈教師與民間優秀舞蹈藝術團體或者個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既可以提高舞蹈教師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認識,還能轉變舞蹈教師教學的落后思維模式。三是建立專業學習型團隊。努力打造一支“會業務、懂內行”的師資隊伍。通過學習分享、組織研討等形式的活動,融合和吸收更符合專業實際的教學理論,更換大腦的“內存”,提高教師的學習力,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五)民族文化傳承和課程融合
56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及觀念,形成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2]。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內涵的理解,強化培養有文化底蘊的舞蹈人才。構建特色鮮明的文化教育和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是教師要先讓學生認識到要學習民族的主要特點和民族文化習俗,并區分了解各民族的差異。二是教師可以將一個具有民族代表的民族元素帶到教學課堂中,在課堂上,讓學生沉浸在這種情境中,以此增加理解。三是通過舉辦把民族文化進校園、把民間大師帶進課堂、民間“采風”等形式,聘請來源于民族大師和相關高校專家到學校開展舞蹈知識指導講座,走出去深入各民族地區親身感受,豐富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認知和學習動力,將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課程之間搭建起橋梁,促進不融合下的有機融合。
(六)利用社會文化活動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學生需要多積累舞臺經驗,多接受觀眾的檢驗,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舞臺表現力,在表演藝術專業群“舞臺課堂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提出介入式、競賽式、項目式。通過參加社會活動架起了社會和高校合作的橋梁。現在舞蹈教學越來越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能使學生到行業一線鍛煉,幫助學生積累上臺經驗,提升了展演水平。通過行業企業實踐基地的實踐操作,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舞臺表演契合起來,幫助學生掌握具體實際工作的專業能力和基礎技能,積累更多的一線行業企業經驗。同時,社會可以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挑選優秀的舞蹈專業人才,充實到社會文化建設群體中來。
三、結語
經多年的發展至今,就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進展是不順暢的,不能適應學校舞蹈事業的要求,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專業教師,應當轉觀念,強探索和研究,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遵循教育、知識和人的發展規律,以建設特色精品引領發展方向、夯實發展基礎、激發發展動力,不斷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陸喆.淺談高校民族民間民間舞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7,(02):99-101.
[2]蔣荊子.論民間舞教學改革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群文天地,2012,(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