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軍
摘? ? 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追求,是幫助學生學習,做敢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培養公德意識);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的功能,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建構積極向上的評價體系。努力把課堂延伸到學生生活中(以活動引領教材),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 新課程? ? 道德與法治教學? ? 品德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法律知識,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質,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本,就是在價值觀上一切為了學生,在倫理觀上高度尊重學生,在行為觀上充分依靠學生。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進步和多方面發展功能。
要做到客觀地評價學生,聯系學生在課堂上和學校生活中的表現,客觀地評價學生,給學生以適當的鼓勵。要做到及時評價,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學習。如果評價不及時則可能失去評價的效果。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學生的優點,給予正確的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明顯地展現他們的優點,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觀察、發掘學生的小優點,給予鼓勵,使學生產生認同感,更有興趣投入課堂學習。對學生的客觀及時的評價應該記錄下來,形成資料,記錄學生的進步和成就,有利于學生產生成就感,并且培養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為學生樹立健全自我意識奠定基礎。新課程要求教師采用靈活有意義的評價方法,發揮評價激勵、診斷和發展的功能,體現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互動關系。
1.學校方面
(1)文化引領。
青春期孩子正處在人生的花季、雨季,正是生命綻放最佳時,正是青春絢爛季,這種絢爛是因為孩子的青春活力、自信昂揚、陽光理想。因為處在三觀形成的最佳階段,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表現,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而正是錯誤的不斷改正,才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信仰就是內心深處及永遠不變的堅定信念”。每個孩子的好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呵護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靈性,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內在的、看不到的、自己也不清楚的生命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會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教師要堅定地相信孩子是好的,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價值觀是我們做事的準則,是我們做事的標準。教師要憑著良心、憑著道德、憑著規律、憑著對每一個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做教育,給每一個孩子盡可能多地提供機會、提供條件,信任他、支持他、呵護他、幫助他、激勵他,幫助他去嘗試、去發現、去實踐,讓他自由快樂地茁壯成長。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找到每個孩子的優點并發揚光大。十班的馬文超是一個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孩子,但是她與同學的關系很好,在藝術方面很有天分,所以與她交流時可從這些方面入手?,F在她的轉變較大,對待學習的態度發生改變。我們要正確對待知識,課本上的陳述性知識僅僅是學習中一個很小的方面,更要注重程序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培養,也就是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生的激情斗志、良好情緒、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駕馭能力。老師準備每堂課時,從導學案到集備到課堂設計,都要有明確的育人目標,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課本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真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自己深刻的體驗”,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我們學習的大課堂,教育一定要讓學生發現生活帶給我們的思考。學生為什么上理化課的時候特別是做實驗的時候特別興奮特別感興趣,是因為他們能夠自己動手,從自身體驗中獲得感悟。學校應保證實驗課的開出率,分組實驗必須做,演示實驗也可以改為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做。思想品德學科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很感興趣,樂于探究、樂于學習,更熱愛社會、熱愛生活。
(2)自主管理。
教育最終要走向自我教育,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管是為了不管。如何才能做到管理中育人呢?作為班主任,我認為自主管理、習慣養成、培訓到位很關鍵。自主管理一定要大力實施“三力建設”,自主管理絕對不是沒有引領的管理,不是沒有控制的管理,也不是沒有目標、散漫、自由的管理。老師在其中要跟上指導、調研、培訓,該抓的要抓,該放的要放,大膽放手,相信孩子們的智慧,真正讓自主管理落到實處。自主管理團隊是學生自己的組織,更是老師的好幫手。一個好的班級不可能是老師教出來的,因為老師不可能時時和學生在一起,利用好自主管理團隊,工作會事半功倍。都說初始年級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我們應該時刻關注班級里面的習慣問題。為了養成好的習慣,首先要有計劃、有針對性,跟上培訓,確定步驟,更重要的是要檢查落實、反饋,不要怕學生做不好,反復檢查、反復總結,學生一定能養成好的習慣。比如說初二年級要求在成長日記后面針對一天所學有針對性地進行梳理、總結,剛開始學生沒有意識,但是我們要求到位了,檢查及時了,反饋有了,效果也就出來了。
(3)人際和諧。
要先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讓自己做的事情問心無愧。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真誠待人,寬容待人,樂于助人。特別是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要發自內心地關愛每個學生,幫助每個學生,絕不能歧視任何學生,以成績論英雄,更不能借著愛學生的名義訓斥甚至是體罰學生。當然不是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而應該正確地引導,與學生交流溝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犯的錯,將工作做到學生心里,可能要比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更有效。另外,老師還要以身作則引領學生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
2.課堂方面
課堂力爭使思想品德課回歸思想品德的本質,由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感受美、體味美的同時,提高學習成績。通過不斷努力,學生在課堂、活動等各個方面有較大的提升,主動積極地學習思想品德,感受思想品德的真正價值。
(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斷架設學生思維的橋梁。
一些學生不重視、不想學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是他們認為道德與法治課不是老生常談,就是高談闊論,與己無關。學習成了一份苦差事。就其原因,課堂單調無趣。師教生學,師講生聽,這種單向傳輸式的一言堂教學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僅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調動和發揮,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逆反心理。初中生從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獨立思考問題,因此我們可大膽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探尋、分析、處理新信息,提出新設想,教師在課堂中的任務就是不斷架設起學生思維的橋梁,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樂學不疲。例如,講“關切與冷漠”內容時,就引用當前熱議的社會話題“扶不扶”讓學生展開辯論,選擇一方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
(2)巧借多種工具讓學生有興趣充分閱讀資料文本,在閱讀中品悟、感受思想品德的真實。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課堂背景下,老師為了追求快速,學生還沒有讀完課文或者課文沒讀熟的情況下就讓學生探究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僅僅抓孤立的重點知識進行探究,對相關材料只有只言片語的分析,課堂教學效率也低。思想品德課死氣沉沉,學生失去學思想品德的興趣。所以,要想使思想品德課上出特色,必須讓學生充分自學和思考。
(3)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思想品德不可重演,但是類似的故事卻不停地再現,在借助思想品德資源的背景下,結合當代現象和話題,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身在思想品德,心的未來。
(4)巧用多角度、全方位、創新性的評價方式,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參與主題探究,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中愛上思想品德,愛上思考。
3.人的成長
整個教育過程就是關于人的成長,關于教育、關于團隊建設培養完整的人。什么樣條件下一個教師能讓學生成長?自由、信任、尊重。所以老師應該是學生和老師成長過程中的設計者、激勵者、幫助者、參與者、欣賞者、引領者。在此基礎上如果老師或學生工作達不到標準我應該怎么做?首先不是呵斥、批命,而是和老師溝通,這類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是責任心?是方法不對?還是老師一直很努力就是不專業?找出事物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引領幫助老師解決問題,提升個人能力。
總之,通過學習我發現了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找到了解決措施,對以后工作充滿了信心與期待。以上是我的一些膚淺認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李丹.小學語文中的背誦教學探究[J].科普童話,2019(02).
[2]李永全.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探究[J].教育革新,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