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景晶 宋瑤瑤 時瑜 劉雨恬
摘 要:目前,公益活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及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到志愿服務的建設工作中。近年來,志愿者人數大幅增長。但由于我國志愿服務活動起步晚、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太原工業學院的志愿組織實地調研,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以改善現有狀況,完善其體系。
關鍵詞:志愿服務,高校,問題及對策
一、志愿服務的內涵與意義
(一)志愿服務的內涵
志愿服務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
(二)志愿服務的意義
1.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
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提升青少年對生活的熱情,利用課外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可認識更多的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年齡的志愿者,彼此可以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擴大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子,亦可以讓自己接觸更多的新事物、新觀念。
2.加強對社會的了解
青少年從小就被父母和學校保護的很好,對社會缺乏自己的認知,志愿者更可通過服務活動,親身體驗和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加深對社會的認識,這對志愿者自身的成長必定有所幫助。
3.提升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接班人,大學生應當發揮自己的群體優勢,通過參加社會志愿活動,為社會更多的青年樹立一種奉獻,互助,友愛的志愿服務形象。
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因
(一)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提升個人服務觀念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動機。調查顯示,40.37%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是為了使個人服務意識觀念得到提升。由此可見,大學生志愿者普遍具有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希望通過志愿服務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二)提高能力
調查中,有35.78%的學生提到,志愿服務可以使自己積累經驗,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得到實踐。大部分學生,例如醫學生、外語學生、計算機學生等都可以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實踐機會。
(三)其他原因
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多種多樣。6.88%的學生表示參加志愿服務是因為感興趣,還有8.72%的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因為由于提升學歷或海外留學需要豐富的志愿經歷、消遣空閑時間以及從眾心理等。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志愿服務機制不夠完善
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反饋機制。現在很多志愿服務活動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定量撥款導致活動無法順利進行。并由于大學生權益等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使得原本想參加志愿服務的同學望而卻步。志愿服務建立在資源的基礎上,激勵機制不完善也影響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高校社團以及公益組織內部反饋制度不健全,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改善。同時,志愿組織在人力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調查顯示:40%左右的社團和學生會組織的負責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由于管理人員水平有限,不能完整的建立反饋機制。
(二)志愿服務形式和內容不夠多樣化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太原工業學院中學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多集中于社區環保活動、下鄉支教和敬老院服務等小型活動,缺乏一些可以和大學生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對大學生思想水平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在對非志愿者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有將近29.07%的同學希望能參加一些大型的志愿服務活動,有25.55%的同學希望能參與到扶貧開發的行列中去。
(三)宣傳途徑單一、宣傳力度不夠
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活動的途徑主要是社團以及其他校內公益組織,而其他途徑涉及甚少,經過調查發現,有高達61.23%的同學是通過學校組織而參加志愿活動的,有12.33%的同學是通過網絡途徑主動了解,16.74%的同學是通過朋友、同學及其他志愿者介紹。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主要通過學校渠道獲取志愿服務活動信息。
(四)高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因為對志愿服務活動本身缺乏認識,從而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大學生志愿者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導致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困難重重,使其熱情及行為效率下降。同時,可能由于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內涵和精神理解不夠透徹,從而導致認知和行為的矛盾性,不能很好的平衡兩者的關系。
四、合理有效的建議
(一)學生方面
積極主動的了解參與志愿服務系統,學習志愿服務的專業知識,把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機的結合。而志愿服務就是一個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途徑。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參加志愿服務:參與社團、網站注冊、聯系政府、自行組織公益活動。
(二)高校方面
1.著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志愿服務精神
高校應定期開展以志愿服務為主題的講座,開展培養學生相關技能的課程,同時還應定期組織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感受助人的樂趣,真正從社會實踐中有所收獲。
2.完善相應的機制
良好的制度保證能夠使志愿者更安心的參與志愿服務,無后顧之憂。主要包括: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反饋機制。
在激勵方法方面,可引進全面機制,按需激勵,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將任務激勵,目標激勵,責任感教育等時刻貫穿于志愿服務始終。學校應建立完善內部保障制度,確保組織志愿服務制度透明化。在安全方面,與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建立良好溝通渠道,確保學生每次志愿服務活動的安全。在資金方面,學校應大力支持,建立相關基金,確保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資金充足。
(三)社會方面
豐富宣傳手段,完善社會的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積極利用“志愿海南”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強化戶外公益廣告、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大力推動全省志愿服務工作宣傳體系建設,廣泛傳播志愿服務精神。同時,要健全志愿者星級評定、志愿服務評估、回饋和以保險為重點的志愿者權益等保障制度;要建立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工作機制,深入基層一線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工作調研,為建立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決策參考。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隊伍更加壯大,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營造了無私奉獻的氛圍,具有無償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點。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志愿者服務隊伍缺乏穩定,志愿服務機制還未完善,大學生個人存在一些功利思想,基于此,我們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辦法,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進步,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成才、推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張潔.高校志愿服務倫理意蘊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138-140.
[2]周永俊.淺析當代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服務[J].現代農業研究,2019,No.37,115-116.
[3]王民忠,梁碧韜.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及經驗借鑒[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154-156.
[4]賈子鈺,徐秀麗.大學生志愿服務:動因、問題及對策——以海淀區四所高校為例[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9,70-76.
[5]李玉華.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研究.山西大學.2012年
[6]賀知遙,黃圣博,孫巧然.關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組織成員自身滿意度的調查和思考——以紅燭志愿者協會為例[J].學習月刊,2018,No.639,43-45.
[7]賈子鈺,徐秀麗.大學生志愿服務:動因、問題及對策——以海淀區四所高校為例.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9年: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