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笑楠
摘 要:在中職院校教學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對人才培養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文章簡要介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并提出將其應用于中職院校教學中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職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4-0046-01
近些年來,我國中職教育發展比較迅速,培養出的人才質量不斷提高。大多數中職院校加強了校企合作力度,將知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適應性強、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中職生這個群體比較特殊,他們大多數是因為成績不好而沒有升入普通高中,因此在中職學習中容易失去信心。中職教師最需要做的是幫助中職生增強信心,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職教學,其對人才培養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是專門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實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新式教學方法,其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現結合教學實踐,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中職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探討。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實施灌輸式教育的課堂,學生在這種課堂上學習積極性大大減弱。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重視學生的感受,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索、學習,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合作探究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教育學家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他認為,學生是自主學習的自由人,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
(1)了解學生的必要性。了解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使各種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定,不僅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而且是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且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獨立創新精神的人才,不是只會讀死書的學生。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就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離不開教師、家庭、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存在互動與交流,那么教學就是沒有意義的,就是脫離了教育目標的教學。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讀懂學生、了解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了解學生的方法。1)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2)明確學生是有獨立意義的人,不能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3)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總結分類;4)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青春期問題;5)經常與學生溝通,和學生友好相處,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6)經常安排團體活動,拉近師生關系;7)定期與學生家長溝通,對學生的生活進行全面了解;8)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9)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
2.教師要不斷學習,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思維
教師應該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的思維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教師充滿創造性思維的教學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有益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中心作用,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并不斷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融會貫通,形成屬于自己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思維。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智力的發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過程不是灌輸式的教學過程,而是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配合才能夠完成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3.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要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就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明白,不能把學習完全寄托在教師的課堂講授上,而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樣習得的知識才會更加深刻、更加牢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學生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書本知識不可能一生受用,因此要學會用創新、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看待問題。只有擁有創新性思維模式,才能不斷創新性地學習新知識,不斷發展和進步。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中職教學中收獲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它雖然不是最完美的教學方法,但從整體上來看,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對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師在中職教學中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更好地為中職教學服務,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潘海生,張蒙.高職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研究[J].職教論壇,2018(07).
[2]吳維仲,李國慶,關曉輝.“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
[3]王嘉毅,馬維林.再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蘊與實踐樣態[J].中國教育學刊,2015(08).
[4]傅瑤.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