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摘 要:微課應用于歷史教學,能夠將歷史變遷概括到短視頻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素養。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微課;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歷史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4-0095-01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以視頻為載體。在網絡時代,微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設計好一節微課,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選取恰當的微課教學主題與內容,確定微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微課,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歷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視頻內容有明確的主題,以真實的情境作為支撐,能使學習內容更加鮮明生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歷史知識比較繁雜,部分歷史教師的講解往往比較籠統,導致大多數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習效率低下。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歷史課程的重要環節,課前預習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一個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師講解時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提高知識的接收效率。教師在設計的預習微視頻中,要突出歷史內容的主題,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然后再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拓展,使內容更加生動,讓學生產生歷史學習興趣。
例如,“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課講的是人類的發展史,在該課的預習中,教師制作的微課應以人類的起源及進化為核心,突出“北京人”的面貌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時間。教師可在微課中插入“遠古人類”“北京人”和“現代人”變化的圖片或動畫等,對該節知識進行擴充,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微課中,教師可選擇性地配上“北京人”出土地點的圖片和時間的音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進行充分感知。在微課的最后,要留下思考問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進行回答,以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逐漸形成歷史課程預習的方式方法。
學生剛學習歷史知識時,教師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逐漸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背誦,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微課,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反復觀看,能夠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引入微課,能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增加師生互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例如,“鴉片戰爭”一課講述的主要內容是鴉片戰爭的爆發和過程,以及對社會性質、社會矛盾所產生的影響。教師在正式講解前,可播放一段視頻,其內容是對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社會狀況的簡單介紹,從而將學生引入到歷史學習氛圍之中。教師在講解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可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視頻,引導學生探討這與鴉片戰爭爆發具有怎樣的聯系。經過探討得出的結論是: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
歷史學習,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努力,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自我提升。學好歷史課程,與學生在課后的拓展學習是分不開的。歷史學科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不僅學習效果不佳,還會讓學生“怨聲載道”,降低其學習熱情。而教師在課后給學生發送關于歷史課程的微視頻,能讓學生將視頻中的情節與課本知識點聯系起來,便于理解和記憶。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提出一些思考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學“盧溝橋事變”一課后,教師可為學生發送概述事變爆發原因、過程和影響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對歷史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在視頻中,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如盧溝橋事變的性質是什么?在其爆發期間,我國還遭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打擊,國際上又發生了什么事件?學生在思考中,能形成歷史學習思維。對于學生不了解的事件,教師可讓學生翻閱相關書籍或在網上查找,對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拓展。教師也可以在視頻中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探討歷史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讓學生在自我提升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總之,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輔助,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從而收到更好的歷史教學成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選取恰當的微課教學主題與內容,確定微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錢建林.初中歷史微課制作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6(09).
[2]李靜.初中歷史微課的開發和運用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6).
[3]袁彥雯.微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4]安娟,楊奮玲.如何設計好微課[J].寧夏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