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在多年發展中逐步革新,摒棄并突破了諸多傳統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中,對接市場、面向國際、適應多種專業特色的發展,無疑是積極的發展形勢。基于對高等教育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的訴求,本文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趨勢及路徑,以便為高等院校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 ?改革趨勢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37-01
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趨勢
(一)分類發展,對接市場
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性改革,首先是必須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完成應用型人才對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需求。故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也正在進行諸多重大調整。例如近三年內,700多所地方高等院校,對現代職業教育進行了專項強化。依托工匠精神的主導,重點培養了高級技工、工程師、以及高素質的專業領域技師,均為對接宏觀市場層面的發展趨勢。
(二)強調質量,面向國際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人才需求越發緊張的情況下。高等院校必須加強教育質量,方能對接國際化的市場需求。其發展重點在于強化綜合素質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發展理念,實施本科教育同研究生教育的相互結合,強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輸出,增強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質量基礎,真正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教育方向的發展本質和驅動力,發展高等院校的國際一流教育水平。
(三)專業特色,適應領域
強調教育質量的同時,也需要注重特色化的專業領域發展,尤其需要發揮出高校學生本身的優勢。因此,依托個性化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加強了專業分類管理,并逐步擴大了專業分科建設的自主性。這樣的發展趨勢在諸多獨立學院的課程結構,及專業結構劃分均具有充分體現。更加注重高校學生畢業后對各種產業的服務能力,成為本科應用型人才的重點教育路徑。
二、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趨勢的發展路徑
(一)發展市場對接的校本課設計
一方面,校本課的建立,并非完全依據高校各專業教師的教學經驗。而更加應當傾斜于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的知識類型作為校本課建設方向,決策相關知識點或內容的呈現方式,加強高等教育同市場需求的符合性。另一方面,實踐教學資源更加需要從企業方獲得,通過真實的市場案例,作為支撐實踐教學體系的支撐點,強化教育內容與企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真實素材,借助企業經驗,補充和完善高等教育的重要學科知識點。
(二)擴增獨立院校的國際間合作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仍然以國際化的規模為傾斜,根源上要求高等教育具有借鑒和效仿國際一流院校教育經驗的能力。但是這種教育經驗也并不一定完全適應我國情況,容易存在諸多本土化消耗或對沖。故而,在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的過渡階段,必須強調擴增獨立院校的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度交流與學習,才能輔助高等院校明確自身的教育質量缺失,并盡早邁向國際一流水平。
(三)針對特色專業的多維度實踐
特色專業并非小眾市場,而是社會分工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培養特色專業人才時,更加需要采取多維度的實踐路徑對接。一方面,需要開發本校的創新創業孵化園區,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雙創教育的實質性推進。在學生特色專業發展的職業化路徑中,最終是否能夠獲取賴以生存的條件,也是源于創新意識是否具備,創業能力是否穩定等等諸多方面的關聯因素相互制約。故而,需要在專業學習的三年內盡早完成雙創教育的引導。另一方面,必須強調學生自主實習,企業提供實訓平臺,校方參與并對學生進行補充性的教育活動。只有充分開發和豐富教育資源,才能在本質上打造多種特色發展路徑,為培養時代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供教育服務,輸送大量特色專業所需的人才類型。
綜上所述,借助政府推動社會資源的介入,以及社會資本參與辦學的發展動能。多種教育優質資源正在向高等院校傾斜,匯聚多方力量建設世界一流高校的發展趨勢正在逐步形成。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中,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徑需要延續時代要求、市場需求、國際發展軌跡、以及對于特色專業領域的多維度實踐,才能真正適應高等教育改革趨勢,打造高等院校的一流教育質量。在這一發展階段,需要發展市場對接的校本課設計,擴增獨立院校的國際間合作,拓展針對性更強的特色專業多維度實踐,進而打造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閆哲,郝天聰.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發展歷程、改革趨勢及其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8(08):87-91.
[2]劉慧卿,趙勁.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3):16-22.
作者簡介:
陳磊(1988-),男,漢族,湖北襄陽人,武漢傳媒學院傳媒技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