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媛 馬艷秋 徐嫣含
【摘要】“新工科”建設的提出,引起了高校對于新工業革命時代人才培養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從“新工科”建設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要求出發,分析新工科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素養,探討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 ?人才培養 ?職業核心能力
【基金項目】此文系吉林大學就業創業工作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編號:JY2017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205-01
自2017年“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高校新工科改革與實踐逐步開展[1]。建設新工科是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重大戰略性選擇,是落實立德樹人新要求的需要,其育人的本質沒有變,但其對于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發生了變化。要求向多元化人才培養結構發展,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導向的教育培養機制;質量標準上要著眼于國家重大戰略發展實際需要[2]。“新工科”建設要求的提出,引起了高校對于包括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在內的人才培養研究的新一輪熱潮。本文研究內容從新工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分析新工科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素養,探討工科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新模式。
一、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從職業通用能力[3]培訓角度提出了包括交流表達、數字運算、革新創新、自我提高、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外語應用等職業核心能力八要素[4]。而“新工科”背景下,對新型工程人才素質結構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交叉融合、溝通協商、領導力等關鍵要素。在本課題中,以我校工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新工科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積極穩健的人格品質塑造
對于未來新型工程人才,人格品質構成要素上首先要有家國情懷,有國際戰略眼光,能發出“中國聲音”,這是塑造的方向。其次要有敏銳、果敢、進取、協作、共享的精神品質,這是發展的動力。同時,也要有扛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的積極心理品質,這是前進的保障。對于人格品質的塑造,我們要持有客觀、理性的態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準方向,加大動力,做好保障。
2.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構建
新工科背景下,學科趨于交叉融合發展,大學生僅具備單一的專業領域基本知識必將不能適應新的競爭和挑戰。首先應該突破傳統的束縛,強調交叉與融合式思維的培養,這是在思想認識上的統一。其次是要形成結構交互對接、層次豐富的知識網絡,這是培養的目標。最后,要學會將工程思維、哲學思維、邏輯思維統合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學會辯證統一的思考問題,這是構建的方法。
3.潛在內化的綜合能力提升
新工科人才的培養,要更加注重對人才潛在的智慧、能力的挖掘和全面提升。不僅要體現在外在的能學習,更強調內在的會學習、想學習、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觀念,這是適應科技快速迭代更新的內在能力提升的源泉。同時,不僅單純地強調計算機操作、語言表達等外在的、可直觀體現的能力要素,更強調創新創造能力、綜合信息整合能力、工程領導力和決策力等內在能力要素的挖潛,這是適應國家未來戰略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
1.課堂教學改革創新中著重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隨著大類招生和新型交叉學科的構建,要在公共課課程設置上深化基礎能力培養,注重品格的教育和引導。專業課程教學要逐漸滲透職業方法能力的培養,以項目式開展教學,開發設置系列的專業交叉融合式課程。在新課程設置時鼓勵多學科共建開發,擴大授課對象范圍,使大學生有更大的課程選擇空間和自由度,讓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更加有的放矢、成效顯著。
2.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積極融合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加快新工科建設,我們必然要繼續強調精神文化的沉淀與傳承。而校園精神的凝練就是對積極的意志品質、高尚情操的總結和歸納,其積極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正是職業核心能力塑造的最好環境氛圍。校園精神和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體現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要素;要統籌規劃,內容設計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貼合大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迫切需求,實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
3.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中全面促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新工科建設強調重塑人才培養的質量觀,要求工科人才能力素質更貼近社會需要,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是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一種考驗。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社會工作情境下,通過整合所學知識和技能,獲得適合職場必備的交流溝通、協同協作、解決問題等能力。要打破學生與社會對接的壁壘,積極發揮校內社團、創客空間、工科實踐基地的培養人才和聯系社會的紐帶作用;工科大學生自身要充分利用資源,融入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我,深入評估和反思自我。要聚焦行業和社會發展當前急需和未來趨勢,明確方向,全面提升。
4.校企對接交流合作中不斷深化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工科教育改革的推進下,首先要改變脫離社會,跟不上行業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培養方案。其次,要讓工科行業內有代表性的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嘗試協同育人。而且學校要注重引導,讓學生深入企業,更要讓企業走進學校。積極建立校外工科專業實踐基地,讓學生帶著思考去實踐,實現面向產業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化灌輸式學習為發掘式學習,全面提升能力。嘗試將企業引進學校,如構建校內實訓企業,實現學校與企業間資源的整合和互動,將教學內容更加直接地對接崗位內容,構建工科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快速通道。
新工業革命時代,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要以新的理念定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內涵,要以新的思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只有把好工科人才培養質量關,才能實現“智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號)[EB/OL].(2017-2-20)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3]湯霓.我國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1(19)
[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M].人民出版社.(2010-3)
作者簡介:
柴媛(1987-),女,講師,吉林大學東區學生辦公室教育科科長,從事學生就業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