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文化需求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不斷地呈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也更多地服務于其中。無論是紀念碑雕塑、歷史人物雕塑還是城市景觀雕塑,都會涉及人這一主題。因此,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人物肖像造型的深入理解,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具象 審美意識 教學改革 創新
綜合性大學美術教育基本采用4年制的本科教學結構,作為專業性的教學單位,課程的設置總體上以具象寫實作為基礎,以便為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建立良好的造型基礎。
具象寫實教學主要是圍繞人物頭像和人體的臨摹與寫生來展開的,其中泥塑大頭像(即泥塑二倍頭像)寫生課程是4年制本科教學中一項重點課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物頭像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用藝術表現人,一直以來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作為傳統的具象寫實教學,泥塑大頭像課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能力。這不僅是對客觀對象的單純摹寫,而是主動地去提煉客觀對象面部組織結構之間的特殊關系,通過形體的塑造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和創作者的審美需求。
泥塑大頭像視覺效果沖擊大,但塑造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泥塑大頭像的塑造不僅需要學生充分掌握人物面部肌肉骨骼的特征,還要具有放大頭像后控制比例關系的協調能力,這就使得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主觀審美意識,提高概括歸納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學生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是最應該被關注的。所以在教學的初期我們多用鼓勵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頭像寫生課的知識點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已不具備吸引力,單一的教學模式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要想讓學生對專業更感興趣,就不能一味地講解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創新的過程之中,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因此,在泥塑大頭像課程的教學中,在基本理論知識指導的基礎上,我們調整了相關的輔助教學比重,增加了大量的教學圖例講解和教學示范,通過對東西方優秀的古典雕塑的比較,總結東西方雕塑造型中的共同點和不同的藝術處理方法,來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讓學生能夠敏銳地去捕捉形體,使學生更快、更順利地投入教學過程中。
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總結,我們將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科學的觀察方法和塑造步驟的規律上,我們將整個泥塑大頭像課程劃分成五個部分逐步展開教學。
一、構圖
雕塑中的構圖,總體來說是一種平衡,縱向橫向的形體相互交織,結構均衡,構成穩定,更重要的是雕塑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構圖。就二倍頭像來說,尺寸是預先設定好的,學生可以通過卡尺去實際測量得到數據。這里所說的構圖重點指的是一個總體的布局,要讓學生理解怎樣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里,解決好頭、頸、基座之間的空間、大小、體量關系所產生的視覺和心理感受,有秩序的、相互制約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就是和諧,就是美。
二、動勢
強調動勢首先要找整體。所謂整體,就是說不看小的東西,要看必要的和基本的東西。對泥塑大頭像來說,頭、頸、基座三者的空間關系就是整體。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又叫作結構關系。也就是說,要找到在一定動態下頭、頸、基座的空間組合關系。要告訴學生,在開始上泥時,并非追求做得多么完整,而是通過科學的、認真的觀察,在客觀對象身上看到整體,能否迅速抓住客觀對象的總體空間特征才是關鍵。開始上泥時要視野開闊,大膽一些,目的是迅速地抓住整體,而不是陷入具體細節的刻畫中去。同時,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覺,還要生動、準確地建立起頭、頸、基座三者之間的空間秩序,就是要建立總體情節。
三、形體審美
任何形體都具有其自身內在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形成不同的形體審美。
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提出過“有意味的形式”這一概念,至今影響深遠。我們知道,形體是有語言的。無論一個杯子還是一張桌子,都有其獨特的審美意味。雕塑中的形體表達要能夠反映出自然形態中所包含的形體審美。形體各不相同,因物而異,但其中是有規律的,那就是拋開現象看本質。要讓學生在面對不同客觀對象時懂得如何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提煉有意味的“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大量的實例講解,特別是運用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來進行形體分析,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快、更直接地轉換思維,從而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
四、頭發、衣領等虛的部分的處理
與西方不同,中國文化對虛與實、虛實關系的理解一直處在一個很高的位置,這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可見一斑。雕塑作為立體藝術,理論上不存在虛的概念,特別是在課堂習作中,每一個形體的表現都是具體的,可以說無差別。
我們知道,在泥塑大頭像課上,發式和胡須能夠充分反映出人的身份、職業和性格,與我們要表現的客觀對象的審美需求直接相關。雖然人體的組織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的概念相對固定,而人的頭發、胡須包括出現在構圖中模特所穿衣服的衣領部分,會隨時出現一些變化,學生在課堂作業中不好控制,也往往忽略,從而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針對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中國傳統繪畫和中國古代雕塑作品中對虛與實的藝術表現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虛與實之間相互轉化的基本規律,學會如何處理虛實間互為補充、相互襯托的內在關系。
五、細致的刻畫與人物情感的表現
泥塑大頭像課程的教學要求不同于泥塑頭像課,對深入程度和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表現上要求更高。課堂作業中,在比例、動態、形體、結構穩定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處理好能夠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細節和人物情感特征的表達。人物的五官:一個眼神、微微翹起的嘴角、鼻孔,面部表情肌:激動、豪放、冷靜還是沉穩,這些局部的處理都要有整體概念,要有總體情節。一切細節的刻畫,都要服從一個整體,不管我們對客觀對象的形體結構分析得如何深入細致,假如最終不能回到整體的處理上,那么再好的分析也是失敗的。
對于美的理解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對于形體的理解和形體的表達也包含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規律。不同的客觀對象從形體結構和生長規律角度來說,基本都是相同的,同樣的組織結構、同樣的五官組合、同樣的段落關系、同樣的穿插坐落,這些因素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規律,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是作業的前提和基礎。然而不同的客觀對象又有著不同的形象特點、不同的精神氣質,性格鮮明,各不相同。如何在課堂作業的過程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發現客觀對象與眾不同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形象特征,并通過形體的放大,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才是課程的重點。這也是其有別于泥塑頭像課的意義所在。
因此,要在課程中不斷地去總結客觀規律,去發現客觀對象特有的精神氣質,去處理形體、放大形體,塑造要深入細致、生動鮮明,能夠準確表現出客觀對象內在精神氣質與外在形體特征之間的那種和諧,才符合泥塑大頭像課程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滕守堯.審美心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霍波洋.雙重基礎——具象寫實基礎[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王坤,男,碩士研究生,沈陽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具象雕塑語言)(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