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孝
摘 要:我國高職教育興起于上世紀80 年代,主要是為社會培養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適用性人才。在“技能成就未來”辦學理念的下,職業院校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忽略或削弱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學生的人文教育是學生成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課。人文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旨在幫助其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和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養人健全的人格,以求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以人為中心的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教育必須關注社會和個人對人文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關懷人類發展,必須將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方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適用型技能人才。然而,高職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還存在重視不夠、特色不突出、人文素質教育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影響高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思考
1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以專業技能教育取代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為了給社會培養廣泛的技術型人才,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通過縮短理論教育時間,加強實踐訓練的方式以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從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來講,這種育人模式無可非議,也是現在廣大職業院校通用的辦法模式。專業知識理論課學習時間壓縮,任務重,時間短,導致學生的理論課就沒有充余時間上,更別說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了。其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技能性的知識和有一定了動手操作能力,但學生沒有培養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2 人文素質教育缺乏高職特色
前面一個問題提到現在高職教育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也不乏有開展甚至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高職院校,但在抓人文素質教育的時候,職業教育的特色突出不夠。高職院校學制短,實踐教育相對時間長一些,在專業教學中開展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教育,并把這個人文教育貫穿到校企合作、半工半讀等專業實習實訓中做的還不夠,在專業課堂和實訓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高職教育物色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1.3 人文素質教育效率低下
現在的高職畢業生不愁就業,因為社會大量需求這種有技能的專業型人才,但這類學生往往社會能力和終身持續發展能力不強,這就是學生在校只注重專業知識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不夠所致。一是學生缺乏人文知識。很多高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文字功底差、文化品味不高、審美能力差等,不能完全融入社會。二是部分學生人格不健全。表現在心理素質差、受挫能力差、情緒波動大、言行偏激,缺乏心理的自我疏導與調適能力,缺乏應有的人格修養,由于這些學生沒有系統的人文關懷和教育,未具備合格社會成員所必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行業能力,學生的社會化過程會相對較長。
2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途徑探索
2.1 把廣泛的社團活動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
高職院校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都成立了各類社團,學生大多都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社團成了影響學生成長的又一文化陣地。學術文體類社團,豐富學生文化涵養;職業技能類社團,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文藝文學性社團,提高學生藝術口味;服務類社團,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社團承載著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書法訓練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書法訓練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人文修養,讓學生領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練習書法可以讓學生修身養性,練字也是人格的鍛煉。再比如演講社團,演講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一般來講,演講水平高的人交際能力強、應變能力都很強。所以,學校發揮社團的人文教育功能,提供有生命力、有號召力的特色社團,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
素養。
2.2 營造創新思辯的課堂氛圍
雖然高職院校學生理論課堂教學沒有實踐教學時間充分,但也必不可少。人文素質教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覺領受和頓悟。所以要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整個教學之中。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老師上課要有激情,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人文素質教育不單是語文老師的責任,任何一個專業老師都是人文教育的主體。老師的積極的教態、活躍的思維、愉悅的神情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只有老師充滿對事業對生活的熱愛,才能激發學生對生活對學習的熱愛,才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另外,無論什么課堂,老師都要創造思辯的課堂氛圍。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交流,通過提問和知識拓展,讓學生敢于思考、樂于思考,引發學生對專業、對未來職業以至于對自身社會價值和生活意義的思考與追問,在思考中人文素質便得到提升。
2.3 突出高職特色,建立適合職業教育發展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體系
高職教育辦學特色是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教學為主。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學校會安排一年理論課的學習,然后就是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有的在學校實訓室,有的要下到企業和工地,在這個實訓學習過程,企業導師更多的是傳授操作技能,可能會忽視人文教育。這時學校就有必要安排聯系老師定期組織實訓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和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抓住高職院校實訓實習這一契機開展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就業觀和擇業觀,讓學生一畢業無論在什么崗位工作都能很快融入社會。
2.4 優化人文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要加強人文教育,倡導人文精神,就需要一批既具備良好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師資隊伍。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技能,還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主體,沒有人文素養和人文意識的老師是培養不出人文素質高的學生。試想一個有違反教育部“紅七條”的教師,一個師德師風都飽受爭議的教師怎么能教好學生呢?無論什么專業的老師,只有自身足夠高大,才能給學生樹立標桿,才能在學生中產生無限力量,能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優化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要不斷的學習進步,豐富文化內涵,提高自身修養,才能潛移默化出一批人文素質高的學生來。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又能從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的內在品質。在如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好背景下,高職院校既要重視科學技能培訓,也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讓具有一技之長的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徐春霞.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思考[J].科技資訊,2018,16(35):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