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體育而言,足球共享平臺的構建是為了促進互相交流的橋梁的方式之一;對百姓而言,足球運動的意義不再只是對榮譽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生活的需求。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著力打造足球文化共享平臺,促進科技、經濟、政治的發展;網絡資源也逐步成為優勢,參與了進來,成為川東北足球共享平臺的一大亮點。
關鍵詞: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
基金項目:四川文理學院2018年度科研基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KR002Y)。
1 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的國內外發展動態
1.1 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的國外動態
文化建設問題的決定與影響因素包括諸多方面,針對足球這項古老的體育競技運動,其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長河中也在不斷發展。[1]包括日本、德國等在內的亞洲以及世界級足球強國都對足球文化建設異常重視。在這些國家里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對一個國家足球競技水平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足球文化氛圍的濃厚程度。換句話來講,也就是說,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講,要想始終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處于優勢地位,就必須要有足夠優秀的足球文化氛圍作為保證。要通過持之以恒的足球文化建設,增強本國(本地區)的足球文化氛圍,讓盡可能多的人熱愛并參與到足球這項運動中去,從而不斷增強本國的足球體育競技水平。
1.2 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的國內動態
自從十八大以來,國家將中國足球改革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支持中國足球的發展。尤其以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5]11號文件《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最為矚目,該文件大刀闊斧改革思路涉及中國足球的運行機制、體質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不僅如此,文件中還明確提出了“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并確定了所要改革的任務與可量化的目標,同時將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先頭,“發揮足球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使參與足球運動成為體驗、適應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有效途徑。”并使足球運動從身體行為上升到道德精神層面,讓足球運動中所包含的體育精神、協作精神等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取向有機結合,共筑足球文化氛圍,為實現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輸送人才。[2]
2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的必要性
文化共享平臺構建是為了響應黨中央對中國足球改革政策,增強民族精神和實現強國夢等思想的號召;結合足球運動的項目特點,以及川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精神進行文化平臺的構建是非常有意義的;經調查結果顯示川東北地區的足球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因此進行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不僅僅是推動該地區足球事業的發展,更是為整個中國足球文化建設與足球運動發展增磚添瓦。
3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理念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規劃突出“科技、開發、共享、創新、綠色”理念,打造“一核兩翼,水廊共享,六心聯動”空間布局。“一核”,即達州地區經濟帶發展核;“兩翼”,即巴中革命老區經濟創新發展翼、廣安藍綠生態發展翼;“六心”,即賽事中心、智慧中心、教學中心、服務中心、康養中心和田園綠心。平臺以共享足球產業為核心,大力培育發展體育新產業、新業態。
4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構建的科學意義
4.1 有助于加強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建設,增強足球運動氛圍
通過高校、民間足球俱樂部、業余足球運動愛好者等途徑不斷加強足球文化的建設工作,利用政府相關政策支持推進、民間各類足球運動比賽的舉辦以及加速其他各項足球事業的發展,能夠使得足球運動在川東北地區的普及型得到大大增強,能夠讓足球運動的精神與文化從縱深的角度傳播得更為廣泛與深遠。從而增強川東北地區的足球運動氛圍,實現良好和諧的足球文化建設。
4.2 有助于增強足球愛好者體質,落實“全民健身”理念
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倡導全民做到每天參加一次以上的體育健身活動,而足球運動本身就有著強身健體的功能與效果,通過足球運動,可以全方位的促進參與者的身體機能優化,增強其身體素質,同時足球競技運動中的拼搏的精神也能使得運動者錘煉精神內心,形成努力拼搏、不放棄拋棄的良好品質。這也是落實我國“全民健身”理念的有力舉措。
4.3 有利于地方高校足球課程專業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
從川東北地區各高校足球文化著手,可以充分利用好高校足球資源,有利于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資源的整合。當前的高校足球教學,往往受到了多個方面的制約;不僅不少高校存在缺少場地的情況,同時在器材、學時以及師資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造成了學生足球教學效率的低下的情況。同時,在足球教學課程中,由于專業足球教師的缺乏,足球教學課無法進行系統性的教學訓練,而往往只是進行著基本運球技能訓練,缺乏戰略戰術的教學工作。還有部分體育教師由于缺乏足球訓練的相關知識,因此也并不注重教學工作,甚至讓足球課變成了“自習課”。這樣的足球教學工作即不利于學生足球技能和戰略戰術的培養,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足球文化,使整個高校的足球教學和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工作陷入停滯;所以加強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建設,才能祛除弊端,同時有利于高校足球課程專業的建設。
4.4 有助于加強川東北各地區足球運動交流,進一步形成良好足球文化體制
文化的建設不僅僅需要構造與創建,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間的交流,有交流才能有融合與創新,才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川東北地區位于川、渝、陜、三省市交界處,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區域地理中心點,因此加強川東北地區的足球文化建設,等于促進了周邊省市的跨地區足球文化交流,各地區通過這樣的一個足球文化交流平臺,展開各類足球競賽,舉行足球文化交流討論會,從而分享足球運動訓練與比賽的心得,進一步促進該地區足球文化的良好發展。
4.5 有利于川東北地區足球青訓營的建設,提高足球后備人才供應
只有通過足球文化的建設,才能使足球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注意和資金支持,各俱樂部與青訓營才能紛紛扎根川東北地區,才能為川東北地區輸送更多的足球后備人才。
5 研究對象與方法
5.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川東北地區專業與非專業足球人士為具體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層次包括政府官員、企業人員、高校師生、專業足球運動員、業余足球愛好者等。
5.2 研究方法
5.2.1 文獻資料法
5.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的設計與內容
本研究問卷分三部分設計,依次為個人資料、現狀調查、對足球文化平臺建設的觀點調查。
第一部分:按照政府官員、企業人員、高校師生、專業足球運動群體(運動員與俱樂部負責人等)、業余足球愛好者的方式進行分類,收集其個人基本信息與相關資料。
第二部分:對上述群體參與足球運動與足球文化交流的現狀調查,包括:參與時間、強度、參與活動的場所、參與動機、參與形式等。
第三部分:對足球文化平臺建設的觀點調查問卷。
這一部分的調查是在前兩項的基礎上,綜合調查上述群體對于足球運動在川東北地區的文化交流建設的看法,總體分為正面、負面以及中性三個衡量角度,同時對其具體的觀點內容進行細分與歸類,如持負面看法的人群其認為該足球文化共享平臺建設有何困難或有何缺陷,對其提出的問題與質疑進行記錄。
5.2.3 數理統計法
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對調查問卷所回收的數據進行整理,通過運用分類、歸納、分析等邏輯方法進行文獻、數據資料的總結歸納。
6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的因素分析
6.1 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文以足球文化背景著眼于川東北區域特點的可持續發展,再由整體分析及局部,結合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發展的實況,通過回顧建國以來川東北地區體育資源發展成果與代價,總結分析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發展道路中的利弊,以及影響川東北地區足球發展的內外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借鑒其它地區先進發展理念,采納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和建議,進而對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研究的可行性從理論與實踐上分析,最后得出是可行的;川東北地區足球文化共享平臺價值推廣框架設想。(如下圖)
6.2 驗證性因素分析
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研究主要從政府、協會,企業、院所,社區、公眾,學校、團隊等四個不同機構圍繞場館設施、儀器設備、文獻數據、人力人才、賽事活動等5個資源地展開研究,包括管理決策、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四個不同機構的P值均小于0.05(P<0.05),說明這四個機構在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方面具有非常顯著性。(如下表)
機構名稱 n T p
政府、協會 35 1.19 0.000
企業、院所 50 -3.25 0.011
社區、公眾 50 -6.92 0.037
學校、團隊 50 -2.28 0.001
7 平臺宣傳的方式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信息獲取途徑來源的多樣化,要使得民族體育真正讓人們所了解,則必須借助現代宣傳平臺成為統一發展川東北足球事業的必然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其成為統一宣傳的窗口。而這種宣傳方式的選擇可通過平面媒體、網絡平臺對其進行宣傳。從而在西部地區借助有限的資金,集中力量進行宣傳,使得其更能夠進行好的宣傳。而網絡平臺則通過在建立統一的西部地區運行政務平臺、微信宣傳平臺.
8 結論與建議
1)抓住川東北經濟區的建設和國家對足球運動發展的歷史機遇。
2)做好川東北足球文化共享平臺的構建研究的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
3)平臺的網絡運行和實地建設都需要不斷的更新和統籌規劃。
4)加強平臺共享環境建設,完善包括投人機制、利益補償機制、績效評估機制在內的機制建設。
參考文獻
[1]高海潮.促進體育資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中原經濟區體育資源共享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2(02).
[2]朱江泊,楊小平.蘭州市中小學校園足球文化構建策略[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1).
[3]胡雪春,胡沖.校園足球文化的功能、主要價值與發展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1).
[4]譚賢.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文化異質性研究[J/OL].當代體育科技,2019(02).
[5]李曉晗.體育新內涵視角下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建設[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03).
作者簡介
黎明(1986-),男,四川達州,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