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政治參與已經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并且對大學生政治思想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存在不良信息侵蝕大學生政治認同、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內容娛樂化、網絡依賴削弱學生政治參與能力的現狀,并提出利用技術過濾不良信息、引導輿論強化網絡監管、虛擬政治轉化現實政治的輿情管理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輿情管理
基金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與輿情管理研究,華北理工大學組織部項目(項目編號:No.ZD2018-09)。
隨著新媒體環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與政治參與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其中大學生群體參與網絡政治受到重點關注。在新媒體環境下,研究分析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并通過切實有效的途徑進行相關輿情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需要面臨的新課題。
1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
1.1 不良信息侵蝕大學生政治認同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內容呈現多樣化,影響大學生價值觀,使學生思想開放,好奇新鮮事物,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情況下,網絡不良信息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在媒體環境網絡中涉及到政治的信息,會影響到學生的政治認同。在網絡中,涉政信息長期且大量存在,對高校學生群體穩定形成一定影響。新媒體環境部分網絡媒體報道信息存在誤差,尤其關于政治的負面新聞,會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刺激性,造成部分學生失去理智,不經思考做出破壞性行為,從而嚴重影響高校學生思想精神與社會生活。新媒體環境網絡信息碎片化,致使信息混亂,影響學生判斷辨別,在被不良信息侵蝕自身政治認同的情況下,自身政治參與行為也會相應的產生偏差。
1.2 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內容娛樂化
由于現階段新媒體環境交流便利優勢,學生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相關內容逐漸發展成娛樂化,主要體現是面對公共類事件,高校學生的認知與評論呈現出戲謔化與娛樂化。現今網絡存在大量信息,而學生大多處理信息能力有限,在學生面對較大就業壓力與學習壓力的情況下,學生對雜亂的信息缺乏時間精力去關注整理,因此,對待政治參與類問題,學生經常使用消遣娛樂的方式。網絡政治參與內容娛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學生自身政治參與的無力感。即使部分學生對于政治話題具有較高的參與熱情,但是由于自身社會經驗不足的限制,不能夠全面看待某些社會事件,基于事件提出操作性不強的建議,無法實現自身政治影響力的發揮。
1.3 網絡依賴削弱其政治參與能力
基于新媒體環境,網絡載體迅速發展并呈現出多樣性,使當代學生對其關注喜愛并逐漸產生依賴感。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環境,學生在其中生成的人知理念往往帶有理想色彩,與現實缺乏關聯,使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有效調整自身政治參與實踐,面對現實政治環境,表現出不適應與無所適從。比如網絡中涉及官員貪污腐敗類的信息,大學生產生對其深惡痛覺的意識,但在實際政治參與過程中,行為卻不對應意識,大多學生能夠意識到解決貪污腐敗問題的重要性,卻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投入相關政治參與行為,甚至表現出冷漠,與其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曾表達的觀點產生反差,體現網絡政治參與在大學生中間的弊端。
2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輿情管理
2.1 利用技術過濾不良信息
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學生政治參與認同感的問題,高校需要積極的利用現代先進技術的優勢,整合相關碎片信息并進行不良信息的有效過濾。例如,在使用路由器、關鍵詞過濾法的基礎上,高校需要結合專業人士積極的進行相關綠色軟件的開發,從而實現信息的高效過濾。高校可以與企業或政府聯合進行相關研究項目,從而提升開發新型網絡技術的可行性。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正確認識網絡政治輿情事件,因此,高校需要對網絡政治參與相關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與整合,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微信新媒體的優勢,建立相應的微信公眾號,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政治事件進行信息推送,并向學生提供官方媒體信息鏈接,使學生對事件產生正確的政治參與認同感,從而實現對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合理輿情管理。
2.2 引導輿論強化網絡監管
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學生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存在娛樂政治參與內容的不規范行為,高校需要結合政府與法律,正確引導政治熱點事件輿論導向,并加強對學生不規范言論的監管。例如,針對網絡熱議話題,高校需要借助網絡媒體,對政府官方信息進行及時的公布,正確引導輿論走向,使學生能夠不被錯誤輿論影響,發表正面的事件評論。高校還需要加強學生政治參與網絡監管,結合法律與新媒體環境優勢,最大程度的向學生傳輸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建立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并設立專門的把關人,從源頭杜絕不良熱點信息在學生之間的傳播,從而降低謠言散播程度,減少學生娛樂化評價內容,在推動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科學有效輿情管理。
2.3 虛擬政治轉化現實政治
高校學生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實質是對政治的虛擬參與,因此,學生針對政治熱點輿論事件,大多可以自由的表達觀點與態度,從而產生相應的輿情,并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影響政治法律等。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主要表現是學生針對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并且達成政治事件認識共識,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于政治參與的冷漠使網絡政治參與的內容,并不能夠發揮學生參與主體的作用。因此,網絡虛擬政治參與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使政治參與走進學生現實生活。例如,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環境優勢,通過論壇、微博與網上社區等新媒體載體,宣傳政治參與內容,在校內則舉行政治參與活動,借助獎勵機制提升學生政治參與度,從而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政治參與體系。通過該體系在加強學生網絡與實際政治參與的基礎上,還能夠有效掌握學生針對熱點政治事件的輿情,從而實現輿情管理的便利性。
3 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熱情較高。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現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的認識,了解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認知與行為的影響,重視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實際化。高校需要積極采取利用技術過濾不良信息、引導輿論強化網絡監管、虛擬政治轉化現實政治的措施,實現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輿情管理。
參考文獻
[1]季海菊.試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及其發展趨勢[J].南京社會科學,2014(07):128-134.
[2]李書巧,陳雙雙,李磊.信息傳播碎片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困境及應對[J].青少年學刊,2016(03):52-56.
[3]張家冀.試論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侵蝕與重塑[J].現代交際,2017(04):31-32.
作者簡介
岳志新(1978-),男,河北唐山人,研究生,講師,從事黨建思政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