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燦紅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挖掘教材內涵,創設心理體驗;捕捉教育契機,滲透心理教育;開展多彩的實踐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挖掘;滲透;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F代社會瞬息萬變,信息量非常大,要求人們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來面對。所以對于新時代的教師來說,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所選的內容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有各種優秀品質的人物,有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景物……這讓語文課堂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我們應該抓住教育的契機,恰到好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一、創設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庇纱宋覀冎澜逃某晒θQ于教師和學生有良好的交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氛圍。
(一)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愛心,把學生當作一棵棵正待成長的幼苗,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循循誘導,在課堂上創建一種寬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能針對學生的觀點加以表揚和引導,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學習氣氛中快樂學習。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多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積極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識。比如一次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播放動畫情景導入后,筆者帶著神秘的表情,用著風趣的語言說:“同學們,請你們快速打開課本,看誰能又快又準地找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字寶寶。再比一比哪位同學能又快又準地叫出它們的名字,這些生字寶寶就成了你們的朋友。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別著急,可以找你的好朋友幫幫你,相信你一定能成為這些生字寶寶的朋友。”這樣的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與學生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情感與思維的對話。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環境等差異,會導致對問題的看法不同。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研討的民主氛圍,呵護孩子思考的靈性,激發他們探索的精神。當學生回答精彩之時,給學生熱烈的掌聲,或者豎大拇指贊揚;當學生回答不完美或錯誤時,給他一個鼓勵的微笑,告訴學生“你很自信”“勇于思考”等等,并耐心地引導他找到正確的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到探索知識的快樂,從而喜歡這位教師的課堂,增強了學習興趣,在課堂上以同樣的熱情回報教師,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發揚課堂教學民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平等地和學生交流,通過民主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運用合適的、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你的想法很好,回答問題的聲音響亮一點更好了”,“你能第一個舉手回答,很棒,有一些地方說得不是很具體,請聽聽別的同學的想法”,“你的想法很獨特,可是老師想給你一點意見”,“我想,補充上這一點會更好”,“如果你能把這個想法加上去會更加完美”等等。
二、挖掘教材內涵,創設心理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經過精心挑選,教材內容豐富多彩,一篇篇課文生動形象,能夠讓學生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受到心靈的震撼,得到情感的教育。所以說,語文教材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冊、每一單元的編排有一定的主題,我們不難找到許多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能激發學生學會常懷感恩之心的內容
如《蕭山楊梅》中關心、愛護學生的金老師;《難忘的八個字》中善待、關心殘疾人的倫納德夫人;《秋天的懷念》中不顧自己病重卻把無私的愛給殘疾兒子的偉大母親;《心中那盞燈》中忍著寒冷為兒子做燈籠,深愛兒子的父親;《釣魚》中教育兒子堅定地抵制各種誘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的父親;《蓮葉青青》中為人善良、關愛他人的祖母……這些人物身上有著各種優秀的品質。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著眼學生情感的養成,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之時,更學會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將來才會認真做事,誠實做人。
(二)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的內容
新教材中的課文圖文并茂,如課文《世界多美呀》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插圖畫的是美麗的世界,有翠綠翠綠的樹木、碧清碧清的小河,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第二幅插圖畫的是小雞鉆出了蛋殼,看到了美麗的世界。這兩幅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圖文結合,學生學文:透過小小的洞眼,小雞看到的世界有多美呢?藍湛湛的、綠茵茵的、碧澄澄的、紅艷艷的、金燦燦的、黑壓壓的……一個絢麗的世界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喜愛,懂得熱愛生活。
(三)能激勵學生開拓創新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的內容
如《孔子學琴》中的孔子、《微笑著承受一切》中的桑蘭、《魚游到了紙上》中的聾啞青年、《體育課》中的涅利、《頂碗少年》中的少年等,他們不怕困難的舉動、百折不撓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探索、自立自強的信心、堅強樂觀的舉動,會給學生一種榜樣的激勵,讓學生接受精神的洗禮,改變自己原有的不良心理品質。
(四)能教育學生發揚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內容
如《提燈女神》中無私奉獻的南丁格爾,《黃道婆》中勇于革新的黃道婆,《居里夫人的三克鐳》中一心為全人類做貢獻、大公無私的居里夫人,《狼牙山五壯士》中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勇于犧牲的五壯士。這些人物身上閃爍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個人物都蘊含著無窮的道德力量。教師在學文之時,加強引導,觸動學生的心靈的思考,使學生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心理傾向。
(五)能幫助學生樹立奮發學習與少年立志的精神品格的內容
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中有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的少年周恩來,《一定要爭氣》中自尊、自強、自立、不畏困難的少年童第周,《少年王冕》中勤奮好學的王冕,《范仲淹的故事》中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讀書的范仲淹等,能培養學生勤奮、堅強、好學等品質。
三、捕捉教育契機,滲透心理教育
我們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產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人生的感悟。語文教學的課堂要有語文味,我們要注意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不能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心理教育課。那么怎樣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用心去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
如在教學《爭吵》這一篇課文時,筆者在學生讀熟課文后提出問題:“‘我嫉妒克萊諦,發生爭吵,請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币龑W生找出相關句子反復朗讀,認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當學生在情感上和文本人物產生共鳴后,筆者馬上追問:“你以前和同學發生過爭吵嗎?仔細想一想當時你是怎樣做的?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明白什么道理?以后應該怎么辦?”同學們聽了,低頭深思起來,一會兒紛紛舉起手來。同學們在發言交流中,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寬容,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要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個性發展
語文實踐活動是一項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活動,還可以給學生帶來愉悅性,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壯族三月三,我校要舉行美食節活動。結合學校的這個活動,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美食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帶來五色糯米飯,擺成各種精美的造型,有的帶來水果,加上點綴,有的做其他美食,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勞動中學會了制作美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可是會遇到挫折,不要放棄,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總結經驗再來一次,會取得成功。這樣的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活動中還讓同學們知道了在做事當中要互相幫助,要有一種合作精神。這次活動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還有很多,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運用自己的靈活機智,應該努力創設條件,隨時捕捉教育契機,根據教材或課堂生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君萍.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華,2011(6):208.
[2]梁惠珍.通過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王斌.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陜西教育(教學),2016(1):54-55.
[4][美]埃利斯.課程理論及其實踐范例[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