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是指把廣播電視、報紙刊物、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不同媒體進行有效整合,重新構建的新型媒體。“融媒體”的出現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情況,諸如教學供給重復、產能過剩、低端供給、無效供給等問題會更加突出,因此,在“融媒體”視域下,按照“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理念,推動高校思政課改革,從協調思政課教學“供給側”和“需求側”矛盾入手,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內容、供給形式三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融媒體”視域下進行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方法路徑十分必要。
【關鍵詞】融媒體視域 ?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73-02
1.引言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推動各類信息傳播和發展的效率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依托于融媒體環境可以更好的開展工作,更高效的進行實時互動,收集反饋意見,加強工作效果。“融媒體”為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供給側結構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也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成效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融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增強了互動,弱化了主體,雖然不利于信息傳播質量的保證,但卻有利于信息的一對多接收。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政策,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重中之重,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類問題積重難返,要想從根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還需要很長時間,也需要不斷地探索方式方法,其中必將面對諸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從教學供給側即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角度對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優化調整。
2.我國高校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分析
2.1 教育內容“產能過剩”
高校思政教學內容雜亂重復就屬于“產能過剩”問題,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生活與哲學、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內容在高校思政課中也有,雖然高校思政課比高中更深入、透徹,但教材知識模塊類同較多,容易引起青年學生視覺疲勞,弱化學習的興趣。同時,高校思政教材中也有部分內容明顯存在交叉,不利于調動青年大學生的求知欲,影響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手段陳舊落后
從傳統教學理念上看,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弱化了大學生的主體主位,教學手段以教師課堂上的單向灌輸為主,忽視了學生的需求。部分高校思政教師不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化需求,經常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教學,既忽視了社會變化帶來的影響,也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部分高校思政教師教學時,事前準備不充分,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課堂講授的知識不準確、不新穎,導致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匹配。
2.3 教學課程供需錯配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中普遍存在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和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的供求矛盾。比如,政治理論學習主要通過課堂灌輸進行,但這種方式越來越不受青年大學的歡迎甚至是排斥。比如供給不僅跟不上青年學生的需求升級,導致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越來越不感興趣,甚至出現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過教育環境,社會聲音的影響高過課堂聲音,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成效。
2.4思想教育缺乏信任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以信任為前提的說理教育,信任是前提和要件,如果青年學生的認同感不強,在此基礎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出現“兩張皮”問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嚴重失信。當高校思政課教學整個過程公信力減弱時,說教者的任何努力都會被學生心里認定為假大空,導致看上去形式多樣、語言豐富、內容生動的思想政治教學,無法引起青年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去認同和接受。
3.融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明特點
3.1教育資源開放化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資源集中在以校園平臺為主體的教育實施載體,且僅限于諸如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報告廳等相對比較封閉的教學場所,教育資源相對固定。而“融媒體”視域下的教育資源在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均有更大優勢,以其強大的存儲性、信息搜索的便捷性,使知識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的更新也更具有即時性。教育資源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便可輕易的覆蓋到世界各個角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最大化。
3.2 組織形式多元化
教育組織形態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載體,而在“融媒體”時代,所有的教育資源會得到重新分配和全面整合,社會上各類教育機構都可以依靠靈活性、免費性等優勢,推動思想政治課的組織形式越來越便捷、多元,既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
3.3 教學模式多樣化
“融媒體”視域下教學模式會發生質的變化,呈現出從灌輸到互動的普遍趨勢。“融媒體”視域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在“融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從單向灌輸知識的“滿堂灌”模式向更加注重實效的“翻轉課堂”轉變,教師必須實現從教學的主導者向輔助者的轉變,最終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
4.融媒體視域下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方法路徑
4.1 樹立正確理念
“供給側改革”是黨和國家從宏觀層面提出的一種結構性改革的全新理念,將供給側改革理念運用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是可行且必要的。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供給側的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由于教師對信息資源和信息傳播過程的壟斷,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教師成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體,必然隨之而來就是灌輸式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主要教學方式,在那種環境下以灌輸式為主的思想政治教學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融媒體”的出現,教師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條件發生了變化,作為供給側的教師理念則必須更新。“融媒體”視域下,就是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定位,代之以更為開放平等的全新理念來定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上的關系,擺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們面前的首要難題。
4.2優化供給內容
當信息資源和供給都被壟斷之后,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處于從屬地位,所確立的理想信念是被動接受的結果。而“融媒體”視域下信息資源和供給壟斷被打破,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高校學生在主觀世界改造過程中,不僅會思考各類思想的合理性,而且也會主動去驗證其蘊含的科學內涵。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供給側的教師,不能簡單的“傳道”,更要運用科學理論對社會問題進行“解惑”。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且要緊跟時代步伐,結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基本特點,深入淺出的解讀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要把枯燥的內容說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參加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加大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挖掘力度,實現教學“產品”的“優庫存”,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4.3創新供給方式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于信息的需求,課余程式化的實踐教學也很難引起大學生的積極響應。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供給側改革,必須緊貼大學生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積極探索創新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已經習慣于網絡化生存,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需求新動向,善于運用各種新興媒體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廣泛運用各類媒體將大學生感興趣的社會輿論環境建設成為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主陣地。要從認知與實踐相統一的高度出發,把思想政治課教學貫通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力求實現效果最大化。要在信息認知和實踐驗證雙重作用下,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要在網絡中提供正面信息,而且還要設計精品實踐項目,以扎實的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理念。
4.4營造良好氛圍
“融媒體”的出現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重要形態,為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自由開放的渠道。但“融媒體”視域下的各類媒介也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信息傳播的便捷迅速,也給社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部分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為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炮制虛假信息,刻意制造有害鏈接、傳播謠言,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面對各類媒體大量信息的無限供給,大學生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困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進行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認真研讀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引導大學生懂法用法,正確獲取、甄別、處理各種媒體上傳播的信息,為培育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供可靠保障。
5.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項具有供給側、需求側特征的教育活動。本文主要對“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供給側改革,從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現狀和“融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方法路徑進行了研究探索,以期為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敦兵.試述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創新實踐中的價值[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8):142-144.
[2]韓東旭,龔芳海.供給側改革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創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205-206.
[3]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Z].教社科[2015]3號,2015(9):1.
[4]周有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語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6,(11):49-53.
[5]馮殿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問題芻議》,《才智》2016年第9期,第66頁.
作者簡介:
張東寧(1963-),女,漢族,遼寧省本溪市人,清華大學在職碩士,遼寧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