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艷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各高校教職工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為了提高教師的實際收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各高校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各種合理的手段進行納稅籌劃。本文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在強化納稅意識、個稅納稅籌劃提出了幾點建議,利用緩沖酬金發放、個性化納稅籌劃等方式為高校個人所得稅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
中圖分類號:G647;F812.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168-02
一、高校教師納稅籌劃的目的
高校作為非營利機構,長期以來,涉及到的稅收種類相對比較單一,加之長期以來高校教師的收入不髙,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高校教師的稅收問題,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此外,在高校納稅問題,一直是由學校財務代扣代繳,因此,作為高校教師,對納稅普遍缺乏必要的了解,教師對納稅政策的理解也不充分,有時甚至存在偏差。
近年來,隨著科技興國的提出,國家將“教育強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髙度,國家也不斷地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教職工的收入水平和工資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教職工收入已成為工薪階層中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重要群體。因此,高校稅收已成為稅務部門的重點稅源及稽查對象,國家稅務總局也將高校的個人所得稅作為監控的重點。而實踐表明,通過超額累進稅率,存在“臨界點”效應。根據測算,發放年終獎存在“盲區”,在“臨界點”附近,年終獎的數額的微小變化,可能帶來的是高達萬元的稅負,所以在年終獎的發放過程中,應避免幾個盲區,比如年終獎發36001比36000元多繳納稅款1080元、發144001比144000多繳納稅款13200.2元、發300001比300000多繳納稅款13750.25元。
可見,在不違反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如何科學、合理的對高校教職工收入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科學籌劃、合理納稅,提高他們個人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從而提高高校老師工作的積極性,就顯得格外重要。結合2018年1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07號《個人所得稅法》及國發〔2018〕41號《個人所得稅專項加扣除暫行辦法》,有針對性地提出針對高校日常發放工資薪金和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稅收籌劃,力求為高校開展該項工作提供可行的建議,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校教師納稅籌劃現狀、原則、辦法
(一)高校個稅管理的現狀及特點
目前,高校教師的納稅意識在不斷增強,但是普遍缺乏個稅籌劃意識,不知該從何著手合理的降低個人所得稅。如何降低個人個稅負擔、提高實際收入,進而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對學校的滿意度,留住人才,實現學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高校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改變薪金結構、工資、薪金發放的金額、時間、次數等方式進行納稅籌劃。
高校教師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其中工資薪金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基礎性績效工資、崗位績效以及住房和交通補貼等,除此之外還有課時費、科研獎勵費、監考及評審費、年終一次性獎金等。
(二)高校教師納稅籌劃的基本原則
納稅籌劃是在不違背國家現行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事先籌劃和安排,選擇稅負最輕的方案,以達到減輕稅負、獲得最大利益的一種稅務安排。個人所得稅的籌劃,主要是圍繞著稅收優惠政策。而每一種籌劃方案都有特定條件,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因此,要根據高校收入與稅收管理的現狀,并通過對工資薪金和年終一次性獎金的實證分析,才能提出高校個人所得稅籌劃方法的優化設計對策。納稅籌劃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需要納稅人、學校人事、財務等職能部門以及各二級學院共同參與才能完成,財務部門利用其專業知識為學校提供專業建議。
總之,任何形式的納稅籌劃都應當遵循合法合理、事前性和全局性的原則。
(三)以工資、薪金為例的納稅籌劃
1.工資、薪金繳納個稅計稅方法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取得的月工資收入按照七級超額累計稅率計稅,最低稅率和最高稅率分別為3%和45%,如表1和表2所示。
應納個人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年終獎繳納個稅計稅方法
應納個人所得稅額=(個人當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12)×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某教師2019年1月應發工資18000元,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2000元,住房公積金1000元。支付住房貸款利息本月可扣除的金額1000元,子女接受學前教育支出本月可扣除的金額2000元,此人為獨生子女且贍養60歲(含)以上父母本月可扣除的贍養支出2000元。(以上均為符合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不考慮其他扣除項目,預計該教師2-12月月工資應納稅所得額不變,年終獎50000元,則該教師2019年應繳納多少個人所得稅?
1月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收入-應扣除的基本減除費用-應扣除的專項扣除(即三險一金)-應扣除的專項附加扣除=18000-5000-3000-5000=5000元。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5000×0.03=150(元);
2月~7月應納所得稅額=150(元/每月);
8月應納所得稅額=5000×8×10%-2520-150×7=430(元);
9月~12月應納所得稅額=5000×9×10%-2520-1050-430=500(元/每月);
年終獎應納所得稅額=50000×10%-210=4790(元);全年應納所得稅額=150×7+430+500×4+4790=8270(元)。
3.納稅籌劃的幾個方面
針對高校日常發放工資薪金和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稅收籌劃,可以充分運用納稅優惠政策合理避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住房公積金政策
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
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建金管[2005]5號)等文件規定,設區城市(含地、州、盟,下同)應當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統籌兼顧各方面承受能力,嚴格按照《條例》規定程序,合理確定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單位和職工繳存比例不應低于5%,原則上不高于12%。
因此、學校給教工繳納住房公積金比例、繳納基數不要偏低,可以充分利用稅收政策,一方面在規定標準內繳存的公積金,可以在個人所得額中扣除,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另一方面按規定標準繳存住房公積金后,可以降低個人所得稅級次,減少繳納個人所得稅;
(2)補充養老保險(職業年金)
根據國發〔2015〕2號《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辦發[2011]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財稅〔2013〕103號《關于企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等相關文件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單位繳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最高不超過本單位上年度繳費工資基數的8%。個人繳費比例不超過上年度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的4%。職業年金單位繳費工資基數為單位工作人員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個人繳費工資基數為工作人員本人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個人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繳付的年金個人繳費部分,在不超過本人繳費工資計稅基數的4%標準內的部分,暫從個人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所以,學校可以適當通過建立職業年金賬戶,以便減少繳納個人所得稅。
(3)巧用年終一次性獎金、利用級差、扣除項目測算,合理納稅籌劃,充分運用納稅優惠政策合理避稅
例:某高校2019年引進某教授,年薪100萬元,該教授每月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2000元、住房公積金1000元、各項專項附加抵扣2000元(以上均為符合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不考慮其他扣除項目,該教授全年扣除數為120000元,年應納稅所得額為880000元,假設該教授每月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不變,籌劃該教授2019年繳納個人所得稅。(見表3)
可見,方案E最佳。每月發放工資55000元,年終一次性發放220000元,年所得稅額最低。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對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雖然主要是圍繞著稅收優惠政策及收入分配方式進行,卻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學校人事、財務、二級學院以及各職能部門應相互配合,積極研究合理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和內部收入分配辦法,提前做好分析,制定合適的工資分配方案,努力提高稅收籌劃方案的有效性和高質性,才能切實提高教職工的實際可支配收入。
參考文獻:
[1]翟海霞.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9):63-64.
[2]付稚茹,趙瑜,秦文莉,王竹.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方法的優化設計——以某高校為例[J].中國商論,2016(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