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喜 石夢杰
摘 要:三農問題一直都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場合表示,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獲得感,而經濟獲得感是獲得感的首要內容,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加重要。對經濟獲得感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障礙進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升農民經濟獲得感的對策。
關鍵詞:農民經濟獲得感;收入差距;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7-0020-02
為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美麗家園,追求幸福生活的動力,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民的經濟獲得感是其重要內容。
一、農民的經濟“獲得感”的重要性
在2016年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提出,要“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就堅決地破、堅決地改”,督成效,就是要“看改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2017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這些論述雖然是獲得感的綜合論述,但不難看出農民經濟獲得感是獲得感的基礎層次,沒有經濟獲得感,農民貧窮或者貧富分化嚴重都將制約農民真正具有獲得感。提高農民經濟獲得感,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經濟為中心在農民問題研究上的深化和提升,對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升農民經濟“獲得感”的障礙
1.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收入與支出直接影響農民的獲得感。2016年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標準統計,鄉村人口為58 973萬人,占總體人口4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363元,僅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教育支出負擔對于普通農村家庭較為沉重,一名普通本科全日制大學生一年學費在4 000~6 000元,生活費在8 000~10 000元,僅依靠土地勞動收入無法滿足教育支出。農民群體數量龐大,現實是貢獻與收入不匹配,社會地位不高,并且存在工業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生的收益極大部分被抽走。城鄉收入差距,倒逼農村戶籍人口非農就業;受限于目前戶籍制度,非農就業的農民未能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優惠政策,降低了自我預期實現、社會認同感。
2.土地流轉不規范。隨著城鎮化進程逐步推進,非農就業逐漸得到認可,拓展了農民的眼界,提升了社會融入感。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增加,大量農村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閑棄荒廢,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農村年老勞動力仍然墨守成規,不能接受拋棄農民的“本職工作”,寧可賠本粗放經營土地,造成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配置。部分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過程中,雙方未簽訂書面協議,只是達成口頭協議,不符合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的規定,給解決雙方產生的經濟糾紛增加極大難度。此外土地流轉年限趨于短期,表明農民對于土地未來價格走勢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3.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傳統農耕方式給耕地造成極大破壞。農民僅依靠勞動經驗耕種,缺乏專業知識與專家指導,常見的過度噴施農藥、濫用化肥,嚴重破壞耕種土壤,造成土壤板結,農作物產量下降,農民加大化肥投入,進一步破化土壤,降低畝產,形成惡性循環。生態系統無法承載的多余的化肥農藥,污染了農村水資源;害蟲雜草易于產生耐藥性,進一步抑制農作物的生長。肆意燃燒垃圾,任意堆放家畜人類糞便,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極易傳播病毒,形成區域性的傳染性瘟疫。
4.缺乏“以經濟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十年,極大激發了農民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后,多余的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鎮的建設發展,提升了農村家庭的富裕程度。但是,農民追求物質水平的過程中,忽略了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場景經常發生,這正是由于農村人口流動,難以組織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致使農民政治思想水平停滯不前,造成目前農民富裕程度得到極大提升,生活物質極大豐富后,忽視追求精神享受,缺乏精神食糧,人心浮躁,整日沉迷賭博活動、相互攀比等,破壞了農村淳樸的風氣。
三、進一步提升農民經濟“獲得感”的對策
1.切實以提升農民收入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在過去解放戰爭時期,在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中,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歸納勝利的經驗都可以看到,我黨都是以人民的幸福生活為中心,以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提升為宗旨,都是在人民經濟生活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去做好其他工作,否則,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走彎路。因此,做好當下農民工作,提升農民的獲得感,也必須以農民經濟獲得感為中心,帶領農民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富裕文明,把個人的家庭建設得富足美滿,這是經濟常識,更是經濟規律,我們必須遵循這一規律。
2.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首先,應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農民生活結合起來,培育植根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鄉村文化,引領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營造團結和睦的鄉村氛圍;其次,應充分挖掘農村優秀文化,組織農民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熏陶,建立農民文化自信。一個民族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后,發揚以勞動光榮、懶惰為恥的觀念,引導農民依靠自己雙手奮斗,追求幸福生活。注重發揮先進模范帶頭作用,幫助部分農民摒棄“等、靠、要”的懶惰思想。
3.支持鄉鎮民企發展。在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針對民企遇到的“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首先,要營造透明公平的競爭市場環境,打破各種“玻璃門”限制,提高民營企業市場空間“天花板”高度;其次,解決不愿貸、不敢貸問題,擴大鄉鎮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加大政府幫扶力度;最后,正確認識經濟結構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給鄉鎮民營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必然要面對市場淘汰規則,政府應在不違反公平競爭的準則下,幫助龍頭民企、戰略新興民企適應高質量要求的發展環境。
4.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十九大報告指出,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對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兩權分離”即村民委員會對集體所有地行使所有權,農民行使土地承包經營權,享有收益、處置的權力,到“三權分置”,即經營權與承包權分開,是土地制度進一步的完善。由于耕種農村分散小塊土地成本高昂,或農民進城務工,土地閑置、年老勞動力無法耕種等,按照土地市場價格,農民通過簽訂書面協議,將經營權轉讓其他主體,仍然享有承包權利,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5.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十九大報告提出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首先,注重增強農民保護生態意識,發揮村民委員會基層宣傳作用,加深農民對綠色發展、綠色生產的理解,意識到平衡的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日常居住的重要性;其次,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農村分布較為分散,應在中心區域建立垃圾處理站,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深井水供給站,以鄉鎮為單位,采取集中供水,解決農民飲用水水質差、飲水難等問題;最后,完善環境監管制度。
參考文獻:
[1] ?汪來喜.我國農民獲得感的內涵及理論意義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30-31.
[2] ?楊璐璐,吳群,周應恒,鄒偉,黃征學.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催生的農民獲得感[J].改革,2017,(1):32-48.
[3] ?廉朋旭.關于失地農民獲得感狀況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193-194.
[4] ?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J].山西農經,2018,(2):2.
[5] ?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