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田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中積淀與傳承下來的,在人的道德倫理、行為模式、思想觀念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得以充分體現。新時代,我們應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學校做好引導、教師做好表率、學生做好踐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共生。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現兩者的互贏共生。
首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文化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如果不能夠有效開發利用,將會產生巨大的損失和浪費。充分理解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破除當前文化傳承、文化發揚中存在的現實難題。
其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革新發展的題中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精神品格和價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要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將人格修養教育、家國情懷教育作為關鍵,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可以說,中華民族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精神源泉”。
最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兩者實踐價值、發揮其積極作用的最佳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過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開展。顯性教育方式,就是專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使大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隱性教育方式,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娛樂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先賢創立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中,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為豐富。從孟子的“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到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再到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歷代文人先哲對理想信念的深刻認識,這樣的觀念也與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因此,我們應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愛國主義教育。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以一腔愛國熱情書寫壯美民族情懷。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抒發了他的憂民之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顯示了他的歷史擔當。當前,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教導大學生守得住信念、站得穩腳跟、立得住人格,自覺擔當起歷史使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公民,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大要義。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多彩的中華文明,培育了豐富的道德文化。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與人交往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孔子的“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強調做人要明理守規、仁愛向善;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強調要堅守誠信。這些思想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均有重要啟示。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知行合一”。
第一,學校要做好“知行合一”的引導。當前,高校學生群體主要以“90后”,甚至是“00后”為主,他們既具有眼界寬廣、思維活躍的優點,也具有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缺點。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高校要自覺踐行“知行合一”的要求。首先,應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并將其列為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次,應將學生學習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列入考核范圍。最后,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或者中華傳統禮儀培訓,滿足學生興趣;應通過社會調研、社團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了解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認同度。
第二,教師要做好“知行合一”的表率。學校領導和教育者必須要做好表率,在理論和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在小事細處做好表率,自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思想道德方面,要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教育。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實現“知行合一”。
第三,學生要做好“知行合一”的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德育“樹人”,引導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自覺踐行“知行合一”的要求。首先,應在生活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應在課程學習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習重點,多看、多讀、多記,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做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引領者。最后,在學習、工作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從自身做起,傳播正能量,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實踐價值,是教育大學生、培育大學生和塑造大學生的寶貴資源,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應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學校做好引導、教師做好表率、學生做好踐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共生。
(作者為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夏喜元、代艷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研究》,《文化學刊》,2018年第11期。
②陳翠芳、李小波:《價值維度視角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年第10期。
③張哲、王永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人民論壇》,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