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摘要]主觀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以及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須通過他們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
[關鍵詞]主觀能動 提問 選擇“減負”
在課堂中,師生應該是互動的,作為課堂教學的施教者的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必要的自由活動時間和自我發揮空間,應該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至少要做到四點,即激發學生提問;增強課堂教學開放性和選擇性;做好“減負”工作;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教學氛圍,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讓學生在獨立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的學習個性,實現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一、激發學生提問
提問是老師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保護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養成主動思維的習慣,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的有效方法。激發學生提問,讓學生有什么問題就提什么問題,想怎么提就怎么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無拘無束的提問中培養敢想敢說、勇于爭辯的創新品質,最大限度地釋放各自的潛能。
營造提問氛圍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還是老師講老師問,牽著學生鼻子走,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要將學生提問引入課堂,教師要更新觀念,使提問成為學生自身需要,教師在設計講課內容、教學環節時,要以學生的愛好為出發點,有意營造提問氛圍,使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二、可利用劃分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深化理解、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但在現實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如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習環境不寬松、合作小組不均衡、問題設計不恰當、合作時間不充足、合作技能較貧乏等,致使合作意識不明確、合作討論不深刻、合作交流走過場,表面熱鬧實是吵鬧,看似完美實是空洞,致使小組合作學習低效乃至無效。
1.建立平等、寬容、互信的生生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面前人人平等。教師要經常教育學生,在日常相處中做到:相互尊重不歧視,相互禮讓不諷刺,相互信任不排斥,養成尊重就是被尊重、接納就是被接納的基本做人觀念;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做到:認真傾聽不插言,真誠討論講事理,誠心更正不爭吵,真心合作不拆臺,養成協作共享、互助共贏的合作觀念。經過教育和訓練,使他們逐步建立平等、互信的生生關系。
2.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方法、提出課堂問題。沒有問題的合作是無主題的吵鬧、是無方向的游弋、是盲目的合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必須先設計好科學問題。設計的問題應基于學生經驗又高于學生經驗,而且要具有適度的障礙性,富含一定的探究性。
三、要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言的積極性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其中最能體現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即是學生踴躍表達,積極發言的能力。課堂氣氛是制約學習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卻存在恐懼表達的心理障礙,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害怕當眾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說錯話就會遭到同學譏笑諷刺。長此以往,表達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負面心理。因此鼓勵他們敢于舉手發言,是快樂表達的前提。
四、教師要善于質疑、設疑,以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從而激發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疑問是引發思考,誘發創造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夠質疑、設疑的材料,精心設疑,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疑、質疑:
1.從題目設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維的窗口。教師因題制宜,藝術地設計解題思路,注意留有余地,激發興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2.從文章的開頭設疑。開頭的寫法對整個文章是很有影響的,是高昂還是低沉,是娓娓而談還是慷慨陳辭,文章的基本調子往往在開頭就定了下來。
3.從重點詞句設疑。抓住并領悟文章的重點詞句,對理解文章很有幫助,而根據重點詞句精心設計提問,對領悟這些詞句的含義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從結尾設疑。一篇好文章,往往會使人覺得言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在這類文章中引導學生析疑更有情趣。
5.結合文章的思想內容設疑。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有全局觀,善于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緊扣重點難點,選擇切入點,課堂設疑,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更應注意在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基礎上拓展問題的深度、廣度。如此更有利于推動教學進程,同時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
總之,學校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討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方法,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學活動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完美地結合進行,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要時刻想學生所想,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備課、講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