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珍
【關鍵詞】 小學語文;優勢;策略;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78—01
語文是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科目,它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寫作教學作為其中重要的部分,要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重要方式。針對目前學生害怕寫作的現象,教師應不斷嘗試和探索作文教學的新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寫作教學應圍繞目標開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由此可以看出,寫作教學的目標是“表達”,是對思維和情感的輸出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應該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的需求和生活出發,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言發展規律,不拘泥于技巧和形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關注學生寫作過程的主動性,而最終達到“心有所想,筆有所述”的教學目的。
二、寫作教學中分學段培養模式的優勢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分學段進行作文教學,這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其目的是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逐步打好寫作的基礎,而不操之過急,削弱他們對語言表達的興趣。
第一學段(1~2年級):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文字功底處于起始階段,在表達上、語言上、文字上甚至標點上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低年級作文教學定位于“寫話”,往往是從最簡單的一句話開始的,這需要語文教師多做說話、寫話示范,注重在生活情境中訓練寫話,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情境,然后讓他們口頭表達出來,進而寫在寫話本上。因此,小學低年級雖然不設作文訓練課,但進行寫作基本功的訓練尤為重要。
第二學段(3~4年級):小學中年級是寫作的真正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便成為普遍現象。在這一起始階段,教學過程中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品味生活,通過手中的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作文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學生不懼困難,樹立信心,讓學生真正愛上寫作,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
第三學段(5~6年級):小學高年級無論是寫作的范圍、長度、深度,還是寫作的選題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都會具有更高的要求。中年級寫作訓練實際上屬于一種“微型”的寫作訓練,在高年級寫作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前后銜接,逐步延長、拉伸文段,讓學生順利進入更高要求的作文學習。
三、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效率的策略
教師作為作文教學的領路人,要遵循學生語言發展的規律,通過規范教學和合理引導,做有目標的作文訓練,學生才能逐步實現寫作技巧的掌握和寫作習慣的培養。
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和觀察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寫作來源于生活,很多學生發愁寫作,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寫什么”。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強調觀察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源頭活水”注入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才能挖掘出生活中最能打動人心靈的寶藏,這“源頭”就是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真正的創作源泉。
2. 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終成江海。在語文教學中,閱讀作為“輸入”,寫作作為“輸出”,要強調“讀寫一體”。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對所讀之書還要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
3.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模仿是人類學習新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又能收到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教師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特別是在文體上的模仿學習。模仿是創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將好的文體、文風為己所用。
總之,將《語文課程標準》作為小學作文教學的指南,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尊重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以興趣為導向,使學生真正投入到寫作學習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師,我們也要在日常教學中實踐與反思,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