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 要】 教師該如何備課和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好《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專冊課程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梳理教材知識、熟讀憲法文本和閱讀憲法教科書。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當采用“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方式授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教學實踐
初中現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來的。此次更名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專冊,即《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本冊書旨在向學生普及憲法知識,增進學生對于我國憲法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教師該如何備課和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好這門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基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圍繞該主題進行論述,希冀拋磚引玉。
一、教師該如何備課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至少需要有一桶水。這是關于教師能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量和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量的較為形象的說法。該說法旨在說明具備一定的知識量是教師把課上好的基礎?!兜赖屡c法治》八年級下冊教材所載知識是新增教學內容,為了上好這門課,教師需要在既有知識結構中增加與憲法相關的知識,在備課階段盡可能廣地擴展與我國憲法有關的知識視野,盡可能多地增加與法律相關的知識積累。為此,筆者是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備課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識。《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均以我國憲法為主題,第一單元是總體介紹我國憲法,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分別與我國憲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對應,第四單元是粗略地介紹以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為內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課(公民權利)為例,這一課包括“公民基本權利”和“依法行使權利”兩個框題。其中,公民基本權利主要包括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耙婪ㄐ惺箼嗬笨蝾}包括“行使權力有界限”和“維護權力守程序”兩個方面。教師可以用知識結構圖的形式較為直觀地呈現這一課的整體內容。
第二,熟讀憲法文本。我國憲法由五個部分組成,共計一百四十三條。教師應當熟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挖掘教材所載知識點的憲法文本依據。如教師應當通過熟讀憲法文本,將第三課(公民權利)第一框題(公民基本權利)所述各項基本權利的憲法依據挖掘出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依據是第三十四條,政治自由的依據是第三十五條,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據是第三十七條,物質幫助權的依據是第四十五條,等等。
第三,閱讀憲法教科書。為了深化對于我國憲法的理解,教師可以讀一讀張千帆教授寫的《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焦洪昌主編的《憲法學》以及張千帆主編的《憲法》。這三本書是法學本科專業的教科書,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憲法學理論素養。
二、教師該如何上課
由于八年級下半學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均與憲法有關,因此教師可以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配合課堂教學。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方式授課。憲法知識本身是較為枯燥的,憲法涉及的一些內容讓八年級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如我國憲法第三條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里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一個十分復雜且理論性較強的政治學概念。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所載內容從“國家機構與人民的關系”“中央與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系”“國家機關內部作出決策、決定時”三個角度進行解讀,學生仍然無法切實地理解這個概念且會影響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就應當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這些較為復雜的問題。
以前文所述的第三課(公民權利)為例,教師在上課后應當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框題(公民基本權利)以及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至第五十六條,同時以PPT的形式將所設置的問題呈現給學生。所要呈現的問題可以這樣設置:一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哪些內容?二是政治自由具體指什么?三是住宅不受侵犯等權利的依據是我國憲法的哪一條款?四是根據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公民還有哪些教材未詳述的權利?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定學生預覽教材和憲法文本的時間。在學生讀完相關內容后,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回答PPT呈現的問題。在某個學生就某個問題作出回答后,其他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教師應當及時地將不同學生的答案記錄下來。教師應當合理設置問題和合理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以保證學生回答問題的效率。在學生回答完全部問題后,教師可以對不同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同時對所設置的問題進行解讀,讓學生明白不同問題的關鍵點在何處。當然,舉例說“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舉例的過程中需要兼顧正面和反面例子,不能偏廢其一。
通過上述備課方式,可以擴展教師關于憲法的知識面,讓教師在上課時做到言之有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避免學習憲法知識帶來的枯燥感和厭學情緒。
參考文獻
[1] 韓金寶.法制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8(26):41.
[2] 凌麗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創新教學勢在必行[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