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璠
摘要:習慣法包含很多種類型,蒙古族生態習慣法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民為了其生存家園和環境受到保護而自發形成的具有內在約束力和強制力的行為守則。本文從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角度出發,試圖闡述蒙古族生態習慣法與族內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蒙古族? ?生態習慣法? ?民族文化
“社會中的法律,即使不是由國家正式頒布的,但根據社會生活需要也能夠通過一些日常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和法律同樣作用的習慣法。”[1]“每個社會成員之間都會在一定范圍內被一種社會規章制度,如風俗習慣、長輩制定的族訓、或祖先遺留的祖規來約束每個成員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維護社會的安定。而民族習慣法就是在無論漢族亦或少數民族各個族系之中,依照本民族生活習俗習慣形成的維護其民族共同利益的特定規范,以保證本民族成員應獲得的權益及其應當履行的義務。以上所述就是習慣法。[2]生態習慣法指的是“生長于民間由居民們的生產生活經驗或由社會中有身份地位的知名人士確立,主要以生態保護為主要方面的傳統習俗,起到規范人們生活行為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3]蒙古族生態習慣法主要指“蒙古人在長期實踐中逐漸自發形成的,以保護草原生態為主要指向的,被蒙古民族族員共同遵守并信仰,成為其共同自愿認可的社會約束力保障實施的共性行為總約束力。”[4]蒙古族生態習慣法來源于蒙古族禁忌、蒙古族圖騰、當地習慣、蒙古族古代法典,以上共同組成蒙古族文化。
一、蒙古民族禁忌與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關系
禁忌被定義為人們在社會活動、宗教信仰中在一些方面受到行為約束和觀念限制的總稱。[5]通常所指被禁止或避諱的言行。禁忌的內容包括:對神圣事物的尊崇、畏懼;對受歧視之物、不潔之物、來歷不明之物、涉及危險之物,我們必須遠離且不輕易觸碰和接觸它們。古有漢朝應劭《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間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禮傷孝,莫肯收舉。”后有魯迅《致鄭振鐸》:“這一月來,我的投稿已被封鎖,即無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可見禁忌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一種無形的文化作為生活中某些時候的參考。少數民族禁忌在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發展過程中對其產生直接并深刻的影響,主要在其內容方面、形式上都有或直接或廣泛的影響。[6]例如:蒙古族敖包祭祀,規定禁止在敖包附近殺生,同時禁止砍伐敖包周圍的草木。再如,蒙古族對長生天崇拜、對樹崇拜、對山崇拜,禁止對長生天和山神指手畫腳,禁止在神山上狩獵、伐木、掘土、放火、取石、放炮等,定期祭拜長生天和山神、樹神。這些非成文法的蒙古族民間習俗形成的禁忌文化從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草原生態的作用。學者秋浦認為:“法的源頭乃在禁忌”。[7]因此,民族禁忌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與蒙古族習慣法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蒙古族圖騰文化與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關系
圖騰文化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被視作神靈的載體,往往被賦予崇高和神秘的色彩。最初出現在古代原始部落,把某種自然屆產物或有血緣關系的祖先、保護神等用來作為本氏族的象征。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為后代延續的圖騰崇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運用圖騰作為符號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或將圖騰作為一種解釋民間習慣風俗的素材。隨著圖騰文化的發展,民間逐漸把圖騰作為一種信仰,隨即出現圖騰崇拜,也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相信自然界中的所有自然物如每個種類的動植物都與每個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因此往往將某種動植物或特定自然物作為其氏族有特定關系的崇拜物,定期祭拜,長此以往形成一種以圖騰為信仰的文化。當自然界某種自然物被視為某氏族的圖騰,它將作為該氏族的信仰和象征被賦予神圣的標志,通常情況下,不得殺生或食用。因此,圖騰崇拜也成為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重要來源之一,很多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內容也都由此而來。反之蒙古族生態習慣法對危害民族圖騰行為的約束也起到保護圖騰崇拜的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們對蒙古族生態的破壞。據《蒙古秘史》中文字記載“蒙古族的祖先在早起對圖騰文化的崇拜包括狼、鹿等作為圖騰崇拜對象,除此之外,還有對于大自然萬物的崇拜,如熊、老鷹、天鵝、公牛以及樹木等,這些也作為蒙古族圖騰中的崇拜對象。”《喀爾喀吉魯姆》第133條規定:“一定范圍內不能對有生命的樹木進行亂砍濫伐。并且在有寺廟的地方不能存有枯死的樹木,并且在相應規定范圍內不能對樹木進行砍伐。”[8]元朝法條《大札薩》中也有相關規定:“自每年冬天第一場大雪開始,直到第二年春天的新草長出時,這段時間應該作為蒙古人的狩獵季節。”以上是蒙古族生態習慣法有關林木保護習慣法和動物保護習慣法相關法條舉例,聯系上文所述法條中所保護的自然物恰好是從古代先民延續的圖騰文化中的崇拜對象。因此,對于自然界動植物崇拜使蒙古族樹立起有關動植物保護習慣,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蒙古族生態環境,成為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起源之一。
三、蒙古族民族習慣與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關系
各民族帶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組成的民族習慣稱為各民族人民潛移默化中的生活方式。[9]56個民族組成了我國的多民族國家,在民族發展、民族演變的過程中,各民族逐漸形成反應各民族特色的其獨特的民族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宗教信仰,共同構成相應的民族文化,成為區分各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重要依據。各民族都有其相應的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民族生態文化習慣貫穿在各民族的生活習慣中。就蒙古族而言,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日常居所在可移動或半固定式蒙古包中,一方面方便遷移,另一方面材料用羊毛氈子覆蓋和牛皮繩連接,重復利用率高并且能夠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再如,蒙古族的原始信仰薩滿教在人去世后實行天葬,即將人去世后的尸骨由薩滿法師作法后拋向空中喂禿鷲,這一習慣區別于其他民族破壞地表環境的土葬,并且能夠有效避免尸骨腐爛污染環境,同時對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長遠作用。蒙古族的多數生活習慣與生態息息相關,一些長期延續的生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蒙古族民族文化所驅使,逐漸演變為適用于蒙古族的生態習慣法,因此,蒙古族民族習慣與蒙古族生態習慣法存在密不可分的互為因果關系。
四、結語
蒙古族生態習慣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既具有一般的社會規范性,同時也具有民族地域性。是蒙古族通過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總結而成,并且也是經過世代蒙古人的傳承、發揚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民族文化和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相互作用并互為因果關系,在隨著蒙古族生活習慣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適用于蒙古族生態穩定的強制性行為規范,為蒙古族世代聚居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提供著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障。但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民族文化的更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依靠口頭傳播和行為傳承的非成文法,這對以往的蒙古族生態習慣法也是一種未來既定的挑戰。我們只有在尊重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保留并發展合理且有效的蒙古族生態習慣法,讓其在時代變遷中繼續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和魅力。
參考文獻:
[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6-8.
[2]王學輝.從禁忌習慣到法起源運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李明華,陳真亮.生態習慣法現代化的價值基礎及合理進路[J].浙江學刊,2009,(01):163-166.
[4]蘇麗娜,王衡.論蒙古族生態習慣法的內涵及特征[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02):130-135.
[5]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279.
[6]高其才著.中國習慣法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215.
[7]秋浦.關于法的起源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1992,(01).
[8]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M].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180.
[9]雷震.論蒙古族生態習慣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2.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