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
【摘 要】基于“互聯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基于設計前沿動態、網絡資源平臺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案,培養學生具有網絡搜集多種知識的習慣,有效利用綜合知識、多種途徑實現學習目標,打破傳統基礎繪畫課程紙面描繪的習慣,讓學生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對物體造型、色彩、空間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體驗,互聯網交互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設計思維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互聯網+”;基礎繪畫課程;設計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161-01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
(一)國內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國內普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類課程,大多沿襲了蘇派的教學模式,描摹對象為主,強調真實在現對象。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過于單一,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需要;國內部分教師基礎繪畫引入“設計”理念,設計素描或意象造型,意在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如曾湘平的“為設計而素描”的研究,強調素描課教學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不同專業課程目標也有所不同。2015年5月16-17日,第十四屆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河南開封召開,主題是“數字化時代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對“數字化時代教學改革的實踐創造”進行深入的研討。在信息化背景下全國各大高校逐漸重視設計基礎繪畫課實踐教學,近年來,國內高校數字化信息建設理論與部分實際領域的研究有一定顯著成果,清華大學程建剛教授對國內外數字信息化有較深的研究,但實際操作層面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國外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國外當代設計院校基礎繪畫課程的教學,普遍被認為是包豪斯體系的延續與拓展。國外的數字信息化研究對過程性教學、學生接收能力較為重視。北美院校素描教學大大減少基本技能的訓練,加大開放性思維和訓練,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將基礎素描課改為設計素描,從單一的黑白表現加圖綜合材料元素,注重畫面的設計感,畫面表現形式更為多樣。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藝術系的專業基礎課,由藝術研究與應用教研室擔當,藝術專業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部分呈現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如將素描課程與公共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多媒體藝術等結合起來。
二、基于“互聯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擬解決的途徑。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主要是以傳統學院式訓練為主,未能和互聯網+進行很好融合,實踐教學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在 “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朝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構建“教師網絡企業實踐+學生課堂信息實踐+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實踐教學模式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虛擬交互技術的應用,提升學生的認知體驗。學生通過“互聯網+基礎繪畫類課程實踐”虛擬交互技術的應用,如3D裸眼技術,相關的虛擬交互平臺等,對傳統靜物獲得造型、明暗、空間、色彩深層次的認識體驗,互聯網交互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設計思維和綜合素質。
(三)網絡資源的運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互聯網+”基礎繪畫類課程設計前沿動態、網絡資源平臺應用,培養學生具有網絡收集多種知識的習慣,有效利用綜合知識、多種途徑實現學習目標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樣化的繪畫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網絡課堂、計算機輔助技術、網絡資源平臺,網絡實際案例教學的應用,改變基礎繪畫類課程傳統機械式描摹教學方式,運用數位板、繪畫類APP等,多元化的繪畫方式,打造全新的繪畫視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強設計基礎課與后續課程銜接的邏輯性,訓練學生具備設計師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思維能力,增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的專業特性。
三、結語
將“互聯網+課程”與原有教學環境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相結合,使教師能通過互聯網聯系項目,進行企業實踐,共同參與社會實踐與市場競爭,用市場來檢驗教學,提高自身專業和信息素養;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設計前沿動態、新材料、虛擬交互技術,對基礎繪畫課程有更深層次認識和體驗,通過互聯網發散思維訓練、互聯網色塊訓練、互聯網空間概念訓練、互聯網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應用的應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教學內容結合網絡課堂、網絡資源、計算機輔助技術,注重藝術領域與非藝術領域的聯系,滲透全面、綜合、創新的發展理念,豐富課堂資源,拓展教學手段,構建一種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侯云鷗,李浩然.“互聯網+”趨勢下傳統家裝與互聯網家裝的優劣分析[J].視傳周刊,2017.
[2][美]斯圖瓦特·伯塞.現代素描技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3]曾湘平.為設計而素描[J].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