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陪 蘇峰
【摘 要】近年來,少數民族影視不斷興起,對于弘揚時代文化主題、反映特定文化生活、服務特定文化領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文章以《花腰新娘》這一影片為案例,著重分析了當前少數民族影視中的物質文化符號傳播、精神文化符號傳播、文化符號傳播載體。并在此基礎上,就少數民族影視目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幾點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族影視;符號傳播;花腰新娘;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J0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185-03
民族影視,在本文中主要指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影視作品。21世紀以來,民族影視逐漸興起。其興起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我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早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為民族影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第二,影視攝影攝像技術的發展為民族影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其創造了更好的傳播條件和傳播手段。民族影視通過物質文化符號、精神文化符號等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面向大眾傳播。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弘揚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充滿機遇的今天,民族影視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迎接機遇,且面對時代挑戰更好地發揮民族影視的作用,更好地傳播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和深思。本文將通過21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影片《花腰新娘》分析其作品中文化符號元素的傳播,并根據“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為民族影視提供一些發展策略。
一、少數民族影視中的符號傳播
民族影片《花腰新娘》以云南石屏縣當地的花腰彝族獨特的婚姻習俗為背景,用影視鏡頭語言把當地民族風俗文化搬上了銀幕。以婚俗“歸家”的婚姻文化為基調,通過傳統服飾文化、傳統民居特色、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等符號進行烘托,將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為觀眾展現了一部鮮活的花腰彝族別樣的習俗文化。
(一)少數民族影視的物質文化符號傳播
“物質文化符號”在本文特指《花腰新娘》影片中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物質民俗文化,如服飾文化、民居文化等。服飾上,《花腰新娘》通過劇中人物服裝展示花腰彝族的服飾特色?;ㄑ偷膵D女服飾,主要由黑色長褲、肚兜、領褂、花腰帶、手巾鏈、繡花鞋、帽子構成。男士服飾則主要由黑色馬褂、黑色長褲、綁腿構成,[1]展現男子的陽剛之氣,塑造了男子簡單爽朗的形象。由于花腰彝崇尚黑色的緣故,其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紅藍綠繡花作為襯托配色。
另外《花腰新娘》中男主角阿龍將花腰帶解下來扔給女主鳳美的情節中,將“花腰帶”由服飾的部分變為獨立的個體。花腰帶對于花腰彝族男女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相當于定情信物。一旦男女雙方接受對方“花腰帶”,則不可隨意退還,否則是男女方對彼此感情的懈怠?;ㄑ鼛г诋數鼗ㄑ腿诵闹惺且环N純粹的情感信物,有著神圣的心靈地位。
(二)少數民族影視的精神文化符號傳播
影片《花腰新娘》通過花腰彝婚俗中的“歸家”作為故事的起承轉合,并充分利用花腰彝的“菜腔”“煙盒舞”等民間藝術為“歸家”過程中的故事沖突做鋪墊。無論婚俗也好,民間音樂舞蹈也好,作為花腰彝當地的精神文化符號,在影視鏡頭語言下被展示得淋漓盡致?!皻w家”指花腰彝男女結婚后三年內女子不能與男子同居住甚至不能參與男子家庭的活動。作為人生禮儀,婚俗文化可謂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正是這種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文化習俗,在故事情節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效果,也側面展現了花腰彝族人們對民俗文化的信仰和追求。
除此之外,山歌是花腰彝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有別于都市言情愛意的表達。通過歌唱山歌表達對對方的羨慕、愛意以及憤怒,加之形象的煙盒舞作陪襯,個人情感展現得酣暢淋漓。這些精神文化在鏡頭語言下如此單純地呈現出來,與現代都市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如此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環境下,少數民族影視為觀眾提供了一方心靈慰藉之所。
(三)少數民族影視的文化符號傳播載體
民族影視作為一種新穎的文化傳播載體,相較于傳統的報紙文字圖片,更有利于將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傳統禮儀、民風民俗、飲食習慣等文化面向大眾傳播,對少數民族文化起到了保護與傳承的作用。另外,民族影視通過動態的視聽語言符號可以更充分地展現少數民族文化優美的民族風情、語言服飾,使得少數民族文化能以一種更直觀、更多元的方式,突破空間、地域的局限走向世界。民族影片《花腰新娘》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新穎的視聽語言符號讓更多人了解到花腰彝族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
二、新媒體時代民族影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影視媒介的介入,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生態環境得以極大改善。[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們已身處新媒體時代的洪流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影視既獲得了發展機遇,同時也迎來挑戰。就機遇而言,民族影視無論是在傳播渠道、傳播載體,還是影視媒介技術方面都具備良好的硬件條件。另外,“一帶一路”環境也為少數民族影視文化的傳播提供著政策、地域環境的機遇。
作為一種更直觀、更便攜的影視媒介,民族影視打破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達到傳播力度強,輻射范圍廣的傳播效果。在文化的溝通方面,使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打破了族群文化的內部局限,通過影視語言翻譯等渠道走向跨文化傳播。同時,民族影視的視聽語言增強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話語權,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還能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旅游、餐飲、工藝品等產業的發展,從而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3]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少數民族影視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少數民族影視創作、傳播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就少數民族影視文化的創作發展來說,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主要如下:
首先,國家針對少數民族影視發展的政策支持仍然比較薄弱,特別是針對少數民族影視的政策因素。少數民族影視雖然涉及民族地區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民族政策,但總體而言數量較少、題材單一、內容不夠豐富。面對市場化環境的沖擊,民族文化傳播在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的浸染下,有意無意地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家底。 [4]
其次,由于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主要生活在大山深處,工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少數民族影視的開發上資金較為短缺,無法制作精品優良的少數民族電影。同時,少數民族影視創作上沒有更多的基金扶持,資金渠道單一,主要依靠政府單位發展文化產業提供的資金,如紅河三部曲中的《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紅河》都是云南省政府為發展云南文化產業而提供的資金支持。目前來看僅是政府的基金扶持,對于創作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精品電影還遠遠不夠。
缺乏從事少數民族影視創作的人才、硬件設備。大部分少數民族生活在僻遠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較為落后,當地人仍以務農為生,這就導致他們缺乏開發本土文化進行影視作品創作的意識。另外,少數民族地區缺乏創作少數民族影視的相關硬件設備以及影視制作技術,技術跟不上,導致民族影視創作難以實施。除此之外,在非少數民族的影視創作人才之中僅有少部分人關注到了民族影視,人數少,導致民族影視發展緩慢,民族影視中的精品不可避免地少之又少。解決人才及設備短缺問題對少數民族地區創作發展民族文化的影視精品十分迫切。
第四,文化隔閡使得少數民族影視的傳播受阻。少數民族影視作為大眾影視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民族背景差異和族群觀念差異的影響。特別對漢族來說,少數民族文化的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統是陌生的,對于大多數漢族而言其難以理解影片中所傳達的價值觀,不易引起共鳴,導致少數民族影視在傳播過程中受眾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影視中的文化傳播。
最后,隨之新媒體、新技術的到來,影視蒙太奇技術越發前沿,針對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而言,在表現手法上也遇到些許難題。比如在某一少數民族文化的影視作品情節,影視作品出品方急于求成或為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使用浮夸的鏡頭語言,大肆消耗少數民族獨特的地域文化。這種影視的表現手法以及出品方功利化的商業操作,使得少數民族影視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有失偏頗,與事實不符。大量使用民族地方風景、服飾、建筑等鏡頭,商業化色彩的加重,使得作品在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上愈發同質化,其文化內涵降低。
如何解決以上幾大問題,是少數民族影視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針對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于少數民族影視創作而言十分迫切。
三、新時期少數民族影視發展策略探析
當今社會,少數民族影視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兼顧新媒體快速興起的大環境及新政策提供的機遇。事實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少數民族影視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因此要加強民族影視作品多平臺、多渠道傳播且培養教育更多的人才融入民族影視的創作中來。影視藝術者應該充分把握機會,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服務于全世界的觀眾,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以影視為媒,關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匯與融合、民族影視貿易的往來與傳播,為中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架起橋梁。[5]少數民族影視作品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民族電影院線、新聞播音以及優酷、愛奇藝、騰訊等多元媒介平臺進行廣泛傳播。
此外,政府部門應該從少數民族地區影視教育上提供公益課程普及,讓更多少數民族群眾了解民族影視的意義,普及影視作品的簡單拍攝和制作,通過多平臺播放、視頻直播等形式,讓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員加入民族影視的文化傳播和創作中來,打造優質的“鄉村之眼”隊伍,讓“我者”的視角發掘本土的民族文化內涵,通過“他者”的傳播和營銷打造屬于民族地區的民族影視作品,傳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其次,政府應加強扶持力度,建立少數民族影視基金、多渠道、多元化融納資金。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影視因資金短缺而舉步維艱,為此政府應帶頭扶持優秀的少數民族影視創作人員,對優秀的劇本故事及有潛力的民族影視創作團隊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和鼓勵,出臺與少數民族影視相關的創作規章管理制度,盡量減少少數民族影視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可成立有關的“少數民族影視創作”基金會,通過每一年或兩年舉辦年會比賽的形式增加少數民族影視文化作品數量,并且篩選出優秀精品的影視作品進行傳播、弘揚本土民族文化內涵。還可以通過社會募集資金、多渠道融資等方法為民族影視創作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扶持,增加少數民族影視創作基地的硬件設備,以培訓項目的形式提高相關影視創作人員的影視制作技術。
第三,優化影視語言的表現手法,提高影視作品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提升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影視作為一種新奇的蒙太奇組合方式,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少數民族影視作品在剪輯的過程中應注意與文化內涵的主次邏輯關系。創作優秀的少數民族影視作品,應以民族文化內涵為根基,才能真正發揮影視作品中民族文化的“本真性”“民族性”“地域性”。鏡頭語言應該服務于民族文化內涵的情節發展需要,而不是用怪異、浮夸的表現手法“變異”民族文化的原真風貌。因此,利用鏡頭語言重塑民族文化的光輝,成了當下少數民族影視作品的重要路徑。
第四,不斷完善少數民族影視創作硬件設備,加強影視拍攝制作技術水平提升。[6]影視作品最終落實到影視創作設備和拍攝制作技術之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只有逐步提升影視硬件設備,才能創作出優質的民族影視作品。一部民族影視精品,必然要用專業的鏡頭語言去表達民族文化的深層次內涵,這就要求民族影視的創作者要不斷更新拍攝技術,提高影視制作水平。但注重技術并非是炫技,而是用更真實的視聽語言符號去展現最本真性的民族文化內涵,讓大眾更易接受和認同少數民族影視作品中的文化。
最后,通過“影視人類學視角”記錄和弘揚少數民族地區亟待保護、瀕臨消亡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加強生產性保護、文化生態產業鏈開發。應該加入優秀的影視人類學研究方法和影視拍攝手法,讓鏡頭語言在記錄民族文化的同時不僅僅展現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風光美景,更應該進一步表達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的思想變遷、文化變遷、人文與生態等深層次寓意。特別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稀有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發揮最大的力量去完整地記錄其生存、發展的軌跡,利用影視鏡頭語言真實拍攝。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來之不易,推動更多的企事業單位聯合保護發展,通過新興的文化產業形態進行生產性保護與弘揚發展。針對某些可挖掘、開發的文化資源可以進行產業化開發,最終形成一種文化產業生態鏈。既保存了豐富稀有的民族文化之源,又能造福當地人的經濟文化生活,這也是少數民族影視最終的使命和意義。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民族影視作為一種新的載體,通過少數民族所特有的物質文化符號、精神文化符號等呈現出擁有深厚歷史的少數民族本土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向大眾傳播,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其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題材單一、數量較少,資金短缺,缺乏人才,文化隔閡導致的傳播受阻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就內部而言,民族影視需積極探索傳播渠道,適當利用影視人類學方式方法進行拍攝,提高影視作品的文化內涵;從外界來看,政府應帶頭扶持民族影視行業,給予資金援助,提高硬件設施的配備,成立相關的民族影視創作協會,甚至是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少數民族影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手段,今后如何充分發揮其作用仍然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嬌嬌.淺論中國影視與民俗的互動關系—以電影《花腰新娘》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7).
[2]王哲,譚竺,孔榮娟.新媒體時代苗族文化傳播渠道探索[J].貴州民族研究,2013(4).
[3]李達,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策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2).
[4]溫和瓊.民族地區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歷史使命[J].前沿,2011(6).
[5]季峰.“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民族影視文化的傳播[J].青年記者,2016(9).
[6]張婷婷.21世紀我國少數民族影視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分析[J].學術探索,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