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 高伊靜
摘 要:每個民族、每個居民聚集地都有他們自己本民族或本生活區域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復興的根本。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中,我們要切實保護、傳承并創新發展好各民族各區域的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愁,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創新路徑
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就是要把長期以來在我國廣大農村形成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業社會文化挖掘和發展、創新,以更好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把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統一起來。新農村公共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習近平主席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1]。實現文化富裕和自信,需要大家統一認識和共同努力,但在城鎮一體化的建設進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被忽視或惡意破壞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嚴重現象,這對高職院校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既面臨挑戰,也更提出了迫切的工作要求。
一、傳承和發展、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文化是指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包括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良好家風等,這其中重點在文化,其次是傳統的需要繼承和創新。
文化中的“文”字最初的釋義是紋理、花紋之意,后來延伸發展為對社會一切美好的言語、思想和行為規范等都稱之為“文”;而“化”則是教化、教行之意。
傳承和發展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則是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所站的高度一致,目標是以優秀文化福澤子孫后代,打造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新高度。同時,物質生活要越來越來好,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要越來越富足和多樣,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文化盡管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但其千百年來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強大的教化和時尚引領作用。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即“仁義禮智信”,不管是對社會還是對人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美好行為規范的追求,是其重點強調的,如“仁”,要求人們做到“仁愛、愛人”,以達相互間的有愛互助;而“禮”則要求做到或形成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價值觀和行為示范,以共同約束。高職院校在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禮儀和民俗方面的教育時,必須把農業社會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高度結合統一,為大學生形成崇高價值觀提供服務平臺,努力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和提升他們對民族精神文化價值認同度[2]。
一直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蘊含和體現著高尚的價值思想,如民本思想“民為貴,君為輕”、“水則載舟,水亦覆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高尚品德思想“仁者愛人”;母愛偉大和親人思念“兒行千里母擔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宣揚不屈不撓英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其他如宣揚功業抱負和人與自然互親等思想都是我們當代人務必重視和大力提倡的,更是在城鎮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要具體修復的促進社會進步的文化軟實力。同時,傳承和發展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喚醒更多“沉睡”體,覺醒時代進步意識,共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不僅物質生活脫貧,精神生活也要脫貧,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
對高職院校來說,傳承和發展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進一步開啟社會服務功能按鈕和更接地氣的發展壯大高校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極好機會。
二、高職院校在傳承和發展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高職院校主要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各式應用型技術人才、傳播先進文化和思想的戰略高地。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資源和文化優勢,積極主動做好社會服務工作,傳承和發展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留住社會主義新農村應有的鄉土氣息。高職院校在傳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時,應重點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使命,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復興主動作為,獻謀獻智。
首先,高職院校要成為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傳播先進精神文化和思想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傳播先進精神文化和思想,這是高等教育應盡的職責,同時,注重培養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作用[6],主動承擔為新農村培育優秀文化傳承新人的社會責任,開展“送文化下鄉”。高職院校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高層次文化服務,打造提升新農村“村風文明、家風淳樸、鄰里友愛、村容整潔”等社會新風尚,注重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統一起來,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思想文化新高地。此外,及時傳播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思想,讓黨和政府的關心、溫暖及時送到居民身邊,實現國家改革成果與民共享。
其次,高職院校要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專業人才培養要塞基地。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需要相吻合,而且有持續需求性。在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中,高職院校應主動調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實際需要的專業專門人才,主動擔負起培養各類人才的重任,充分發揮自身的智力人才優勢,主動作為,主動“送技術下鄉”。
再次,高職院校要成為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脫貧攻堅、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智力支撐生力軍。高職院校要根據本校發展的實際需要主動把優質專業開辦(設)在廣大新農村,把廣大新農村建設成為新的大學校園,積極發揮自身的科學研究和人才資源、專業技術優勢,對準新農村自然資源豐富但發展雜亂無序的痛點開展智力支持,走“產學研服”辦學和專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延伸和輻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觸角,主動“送專業下鄉”。
三、高職院校傳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路徑分析
傳統文化既是社會產物,又是歷史產物。如何讓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發揮其積極作用,并成為人們的“金山銀山”,并自覺遵守、追求和傳承、創新。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中國大地,引領精神文化時尚潮流,主動與世界接軌和融合發展,取長補短,走借鑒、吸收和創新發展的世界文化之路。
1.校園建設和專業開辦(設)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的需要緊密結合
高職院校主動把大學校園延伸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把符合實際的專業采用靈活有效的方式開辦(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各自的不同優勢,如市場需求、自然資源、產業發展模式等統一連片并作為不同專業(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儼然就是一個功能完善的大學校園,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把先進的文化、技術和人才培養高度統一起來配置,鋪就升級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之路,無疑是高職院校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和路徑之一。
2.打造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品牌
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形成規模和特色品牌,并借助品牌效應進行廣為傳播和展示,謀求創新發展。要達到這一目標,不能只專注于某一村或某一地,而是需要進行充分廣泛的調研,把各村共同的文化內容、發展需求等集中統一起來進行打造提升,形成集體效應,如六堡茶文化、(深受當地居民喜愛的)戲曲文化、飲食文化、家風傳統等等,植入現代時尚因素加以升華主題,如“文化與養生、飲食與健康、農閑話劇”等主題,發揮“互聯網+”優勢,大力弘揚,通過文化品牌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豐富精神文化娛樂。
3.建設片區優秀傳統文化展覽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片區展覽館是高職院校創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直接路徑之一。高職院校應開展深入調研,把當地最有傳承和發展創新潛力的文化,如村規民約、民族民俗、民族服飾、飲食風俗、家風禮儀、勞動模范、戲曲歌舞和歷史文化積淀物等,同時,收集當地的民族英雄、為國捐軀英雄和退伍老兵等的英雄事跡,以及各行各業優秀榜樣代表的先進事跡,集中于片區展覽館進行展覽宣傳,讓人們充分認識和了解本民族、本族祖優秀傳統文化,這樣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過程中自覺傳承和創新發展本民族、本族祖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意識。
4.謀劃優秀傳統文化國際融合發展之路
不同地區的文化需要融合發展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未來,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亦是如此,這是經濟多元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發展必然趨勢。在傳承和發展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時應結合國內外實際需要,用心謀劃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內國際融合發展之路。借力國家謀劃的“一帶一路”新經濟圈,在引導各國面向全球經濟多元化的同時,也給各國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會和平臺。
高職院校應積極利用本校國際合作交流比較優勢的資源和條件,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置合適的文化交流服務站點,創新服務方式和渠道,組建國內外專家研究團隊,主動走出去學習和交流,通過與當地學校、文化屬性的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等深度合作,探討有效的合作機制,取長補短,共存共榮,努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走出一條具有新農村創新特色的文化融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2565周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2]楊明.高校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與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04(15):226.
[3]熊艷、成燕.關于地方高校傳承創新革命傳統文化功能的思考[J].求實,2013
[4]方亮、崔富春.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22-26
[5]楊發.新農村文化建設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5-15
[6]張紅.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高職教育對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5):85-86
[7]李小云、趙旭東、葉敬忠.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1-33
[8]陸虎.高職院校傳播地方文化的途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5.7(20):41-44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01-08)
[10]朱琳.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J].青年文學家,2009(4)
作者簡介:
朱彥(1978--)男,廣西玉林博白人,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中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文學學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文學、寫作和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