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惠
【摘 要】 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思維、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判斷、推理、辨析,使概念新知得到鞏固和運用,滲透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概念 結構化思維 數學思想 倍的認識 教學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借助直觀示意圖和線段圖分析數量,并運用除法和乘法解決,在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
一、課堂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位你們熟悉的朋友,請看(課件出示姚明和一位學生站立對比圖)這兩位人物,你們都認識嗎?比一比他倆的身高,你想說什么?
預設:生1:姚明叔叔比李韋宇高。
生2:姚明叔叔有兩個李韋宇那么高。
師:姚明叔叔有兩個李韋宇那么高,可以說姚明的身高是李韋宇的2倍。
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來認識“倍”。(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 關注生成、初步感知
師:秋天來了,小兔到地里收蘿卜。瞧,它收獲了哪幾種蘿卜?
生:白蘿卜、紅蘿卜、胡蘿卜。
師:胡蘿卜有2根,請大家圈一圈,紅蘿卜有幾個2根?
生:紅蘿卜有3個2根。
師:把2根胡蘿卜看做1份,紅蘿卜有這樣的3份,紅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的3倍。(板書)誰來回顧一下,剛才老師是怎么觀察得出紅蘿卜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的結論的?
生答,同桌互說。
2. 深化理解,小結方法
師:白蘿卜繼續和胡蘿卜比較。現在白蘿卜有幾個2根呀?
生:8個、9個、10個……
師:如果這樣一直擺下去,能擺得完嗎?說明一個數的倍數可以是……
生:無限的。
師:兔媽媽又拔來了一根胡蘿卜,現在紅蘿卜和胡蘿卜的幾倍關系呢?
生:2倍。
師:同樣都是6根紅蘿卜,也都是和胡蘿卜作比較,為什么一會兒是3倍關系,一會兒是2倍關系呢?
生:胡蘿卜增加了。兩次胡蘿卜數量不一樣。
師:這說明,我們用倍來比較兩樣東西時,應該注意怎么觀察呢?
預設:要弄清楚誰和誰比較。先觀察把誰看作1份,再思考有這樣的幾份。
(三)總結延伸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直在數蘿卜、白菜、小棒的什么呀?
生:數量。倍數。
師:對,我們一直在用倍來比較兩個物體的數量。那如果離開這些物體圖片,只剩下了隱藏在圖片背后的數,你們能用倍來比較兩個數嗎?誰來想出兩個數,說出他們誰是誰的幾倍?(生任意選擇2個數。)
師:為什么不選擇9和4呢? 生:不剛好成倍……2倍多了1。
師:能不能把9看作1份呢,4是9的( )。這還能用倍表示嗎?第8單元“分數”將為大家揭開謎底。
二、教學成果報告
(一)前測調研
調研目的:1. 了解學生學習“倍”這部分知識的有關知識基礎、學習經驗,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2. 了解學生學習“倍”這部分知識可能存在的難點。3. 通過課前嘗試讓學生解答與“倍”的概念形成有關的問題,達到為新課導學、鋪墊的目的。
調研形式:問卷調查、訪談
調研對象:三(1)班54名學生
調研內容及形式: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
調研結果:問卷調查中(1)在被調研的54人中,本題48人全對,正確率為88.89%,有6人出現錯誤:把蘋果(3)個2個寫成(6)個2個。錯誤原因也許在于沒有正確理解幾個幾,或是沒有注意后面兩個字“2個”。或許題目中加上要求“圈一圈”,當2個2個地圈出來后,或許會讓這部分孩子更容易看清和理解“幾個幾”,降低錯誤率。(2)本題54人中有49人全對,占被測評人的90.74%。錯誤的5人當中,有錯把4個3的三角形畫成3個4的,也有錯在每份與每份之間沒有隔開,而全畫在一堆的。
(二)教學觀察總結
1. 科學選擇素材,注重數學思想的熏陶
利用姚明和本班同學比身高這一環節,在比身高中喚醒了學生的舊知“差比”,同時引出新知識“倍比”,有趣而自然地開啟了新知識的學習,而豐收的農作物的“幾個幾”,是屬于學生比較熟悉的舊知,與新知“倍”形成對接,則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2. 注重多元表征,理解概念內涵
通過線段圖讓學生猜小兔種的是什么,學生進一步由表及里、由形到數的認識了“倍”的本質。除此之外,我還注重讓學生經歷語言表征的過程,給學生充分說一說的機會,以此來提煉方法、總結步驟,建立“倍”的模型。最后的總結延伸環節,進入到由圖形到數的抽象。
3. 盤活結構化思維,讓數學教學“活”起來。
在總結延伸環節中,提出問題“能不能把9看作1份,4是9的( )”讓學生感受到不是所有兩個量的倍比都能用“倍”來表達,有一部分還等著我們后續學習,但同時這部分涉及到分數的知識和“倍”又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為將來的分數、比、比例等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
(三)建議
今后在教學與“倍”的相關知識時可以考慮:(1) 通過實物圖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份”認識“倍”,使學生初步理解有幾份就有幾倍。(2) 讓學生經歷“份”遷移到“倍”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類比、遷移、動手等能力。(3) 通過對若干組不同數量間的倍數關系的破壞和改變,感知數量間的相依變化,促進對“倍”的本質屬性的理解,還引出倍數可以無限多的極限思想,同時注重學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