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晨
【摘 要】 當今,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到多種思潮的沖擊,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信仰缺失、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等各種思想問題滋生。青年學生處在這種環境之中,成長中遭遇的困擾會比以往更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怎樣能更有效地工作,值得我們探究。我認為,適當地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是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 情感教育 班主任工作
一、善于學習,運用心理教育
從整體看,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精神面貌和綜合素質是積極健康的,但同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問題行為”,如厭學、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標、追求享受、自我中心,依賴性強,人際關系緊張等等。這些問題大多有其心理成因,多源于中學乃至幼年成長時期日積月累的結果。不當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缺失,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挫折加上心理不成熟,學習壓力的沉重與競爭的激烈等等都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性格上的缺陷。若僅僅將這些問題歸究為思想道德修養問題,只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班主任老師一方面要管理教育學生,運用規章制度、批評、處罰等權力手段,另一方面還要理解寬容學生,運用心理學的技術和方法會給班主任帶來新的工作途徑和效果。一個好的教育者,應當會同時使用這兩種手段。我認為班主任老師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并運用到工作中,成為學生的“心理指導者”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引導認知,形成正確判斷
人的認知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認知。當今時代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潮紛至沓來,對此,正處在青年期的中職生們生理上已經成熟,心理上尚不成熟。他們情感強烈、豐富而不穩定,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易帶片面性,加之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這些因素使得學生們在處理一些重大人生課題,如學習與愛情、自我與他人、現實與理想、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表現出盲目性和沖動性。造成學生在認知上和行為上出現偏差。加之一些學生由于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挫折,在心理性格上存在缺陷,也容易出現問題。班主任應從實際出發,研究學生心理過程,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傾向性問題開展討論,科學引導,糾正認知偏差,形成正確的判斷。
三、傾注愛心,培養積極情感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它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觀點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凡能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感體驗,反之,就使人產生煩悶、厭惡等否定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會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情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積極的情感對主體有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了解了這些心理學理論,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時,要注意遵循上述規律,對學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愛,傾注愛心,培養并強化積極情感;少訓斥懲罰,多激勵表揚;少理性說教,多情感投入。
四、砥礪意志,鍛造健康人格
意志是人們自覺克服困難,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品格,是人主觀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環境決定許多學生在生活出現麻煩、學習遇到困難、人際交往出現障礙時,會產生困惑、迷惘、孤獨、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傷害自己等極端表現。為此,班主任工作應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加強學生意志品質培養。
(一)利用多種形式,使每個學生認識到意志品質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專欄等介紹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跡,開展“意志與智商哪個更重要”的主題辯論會,進行學生“意志品質自我測試”,評比身邊意志堅強者等。引導學生形成“意志可以創造奇跡”的共識。
(二)精心設計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小難題、小挫折,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磨練自己的意志,打造堅韌不拔的性格。
(三)在班級范圍內開展系列團體訓練活動,檢驗并綜合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可以提示學生一題多解,凡事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解決問題之前,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的發生有什么好處?若要達到我想要的結果,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總共有幾種方法,哪種方法最好?這種方法的具體步驟是什么?何時開始?何時完成?而且,即便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也會不斷地產生,但是我們不怕問題,生活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團體訓練活動,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性,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果敢性,耐挫性。
總之,教書育人的過程就是一個師生溝通的過程,在心理學知識的幫助下,班主任可以做到正視許多在普通人看來不可理解的不良行為,在嚴格管理的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渡過成長中最困難的時期,幫助他們樹立目標,更健康地成長。當然,不但學生們需要成長,教師同樣需要成長,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學習與實踐,只有自身健康的教師才能引導教育學生健康成長。而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幫助班主任了解自我、掌握自身的心理發展規律、完善自我意識、塑造自身、化解壓力、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