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云
【摘 要】 英語教學中教師常碰到的難題之一就是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所謂學生的兩極分化,就是有這樣一些現象,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學習興趣高,積極主動,效果也好;另外一些學生對課程毫無興趣,在教師的逼迫下被動地學習,對英語學習喪失信心,學習效果不良,成績上老拖后腿,毫無起色。
【關鍵詞】 初中英語 學生 學習 兩極分化
在新課改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同時也由于新課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較難的內容,由于英語強調與生活的聯系更緊密,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這就加劇與提早了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現象,英語學習有障礙的學生數量正在急速擴大,這使我們許多教師感到擔憂。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學生的學習分化這么嚴重?
一、造成英語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 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正確,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把學習英語看作是他們的愿望和需要,英語學習受不穩定情緒的支配,學習熱情“冷熱無常”,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苦差事,是一種負擔,甚至產生了“不想學”的念頭,久而久之,形成了學困生。
2.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英語學科中的學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其表現是:有的學生貪玩、懶惰,沒有養成勤奮刻苦的學習習慣,而是養成了等待、依賴的習慣,不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不主動接觸新知識,只等教師講授,只完成簡單的抄寫作業,有針對性、難度大的作業則通過抄襲完成。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講方法,不是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而是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能堅持長時間集中,游離于教學之外,課堂學習效果很差。
(二)客觀原因
1. 社會與家庭。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最大空間和最典型的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對學生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電影、錄像、電子游戲機等娛樂設施的日趨多樣化誘惑著學生,使學生分散精力,而不致力于學習;“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現象使許多學生認為考上了大學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從而引發新的“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習氣都會干擾學生的學習情緒,使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無所謂的消極態度。
2. 學校與教師。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學校的升學率仍是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因此部分學校、教師非常重視少數優秀學生的培養,而忽視了“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忽視了對知識欠缺和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輔導與管理。學校教育被簡化為教學、升學,學生被封閉在狹窄的教室空間,從課堂到課堂,從讀書到讀書,學生正常的成長和發展沒有自由拓展的活動空間。有的教師雖然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但缺乏新的教學理論指導,教法陳舊、枯燥,仍然實施“填鴨式”教學,英語課上機械地、按部就班地講解單詞、詞組、語言、對話或課文,活生生的語言成了固定的規則,英語課成了“死記硬背”的代名詞,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解決學生兩極分化的一些對策
1. 創造英語學習、運用的環境。學校在各班應成立學習興趣小組,辦黑板報,創設英語天地、英語角,開展英語演講,成立英語廣播小組,舉辦閱讀競賽活動等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防止兩極分化的產生。
2. 加大教學投入。政府、社會應提高對農村中小學生的關注,加大校園的基礎化建設,加強師資培訓,籌建語音室、微機室,開通校園網絡,以增進學校與外界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融入“e”時代,自己確實是“地球村”的一員,而增強其學習興趣,以此來彌補教材的不足。
教師方面:
1. 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課改的實質和精髓,真正做到以新理念指導教學工作。
2. 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及培訓,不斷武裝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地研究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脫出“教師死教書”的藩蘺,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隨著知識的更新不斷加快,教師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改要求,適應學生發展。才能勝任本職工作,真正作到因“材”施教。
3. 學法的指導上教師應:⑴寓學法于教法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記筆記,學會整理知識并對其加以分類、分散到集中整理;⑵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細致地觀察,勤于背誦和記憶,勇于糾錯,經常使用詞典;以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等的習慣;⑶學會如何聽課,集中注意力,大膽開口,積極思維,手、眼、耳、腦、口、舌等器官多管齊下,進行學習并且極參與課堂活動;⑷指導其掌握科學的記憶法,如周期循環記憶、比較記憶、聯想記憶、圖表記憶、形象記憶、構詞記憶、結合上下文記憶等方法。
學生方面:
1. 明確學習目的,激起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的動力之源,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應在老師的幫助下明確學習目的,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學好英語的意義和作用。
2. 注意學法,想方設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積極思維,將新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能力,實現自身的發展。如記憶詞匯時可用“詞不離句”的原則,利用讀音規則和構詞法等知識學記生詞,使機械記憶轉為意義記憶,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也使學習的過程也由“苦”變為“樂”。從而使英語學習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發展狀態,以利于今后的學習。
3. 糾正不良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學生應在老師指導下制定一些學習常規,如課前預習,認真聽課,課后認真做作業,做好復習和總結等,按常規學習,努力消除懶惰心理,這樣就會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興趣,使其樂在其中甚至樂此不疲。
學生是活的個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用最優化的途徑和方法進行英語教學,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消除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情緒障礙,鼓勵學生積極進取。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有望樹立對英語學習的信心、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學有進步、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體驗成功,享受學習英語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