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波
【摘 要】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民眾的思維方式、工作和生活。在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教育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而在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教育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工作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基于這一背景,文章開展關于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通過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時代下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結合教育實踐,提出關于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路徑建議,旨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水平。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學前教育;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9-0098-02
1 人工智能技術的概述
人工智能是一個涵蓋面較廣的概念,它指的是以科學信息技術為基礎,并具備模擬人類智慧活動功能的機器設備或系統的統稱。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是能夠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例如思考、推理、學習等活動。人工智能是科技不斷發展的產物。近年來,隨著實踐應用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技術的優越性越發顯著。就教育行業而言,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標準的信息技術人才,我國近年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因此,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對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來講,他們具備無法想象的學習能力和潛能。人工智能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學前教育中學習素材欠缺、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幼兒學習興趣不高等常見問題,為幼兒營造更優越的學習環境,提供更高層次的學習條件,全面提升幼兒的語言、藝術、科學等綜合能力。
2 人工智能時代下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人工智能技術信息傳播無序
人工智能時代下學前教育中,智能技術的信息傳播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看,目前的多媒體、互聯網中的信息多是適宜成年人接受的信息,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辨別能力,且可塑性強,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如何規范人工智能時代的多媒體、互聯網信息傳播,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成為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融合過程中教育者應當思考的重要課題。
2.2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效果不佳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在實際的學前教育應用過程中,不少教育機構和教師對其存在一定的誤解,其中流于形式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最直觀的作用就是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但全新的學習方式弱化了幼兒對人工智能技術所傳播的信息接收,教師缺乏一定的教育引導,再加之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好奇心重、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因此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學前教育階段的應用效果不夠理想。
3 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路徑
3.1 鏈接幼兒發展,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傳播
相比較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生,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一階段的幼兒年齡在3~6歲,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同時,學前教育階段的課程也具有特殊性,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來看,學前教育中應當注重生活化教學,且游戲教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教育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實現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這一教育要求,在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融合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依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為主體,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活動靈活結合起來,讓人工智能技術隨著教育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讓教育需求隨著幼兒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實踐中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實踐有機統一起來。比如,在開展“七俠鎮”這一游戲的教育實踐中,老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游戲劇情和角色需要,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增強游戲的感染力,讓幼兒更直觀地感知“七俠鎮”游戲中的角色形象,從而更好地將“七俠鎮”游戲進行下去。
3.2 重視幼兒需求,規范人工智能技術運用
在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融合應用方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育活動應當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倡導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并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這就明確了兒童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地位角色為指導者與引領者。人工智能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融合應用中應當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應當是指導者和引領者,是幼兒們的“引路人”。由此來看,重視每一個幼兒的需求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運用過程中學前教育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基于教育理論的視角來看,每一個幼兒都具有一定的個性化特點,因此在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幼兒的需求。具體來看,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針對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如思維能力水平、學習水平、理解能力、學習興趣點等不同的個性化情況提供合理的學習方式。換言之,人工智能技術的最大價值在于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與學前教育實踐融合過程中,教育者切忌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偏離了教育工作的中心——幼兒。應當始終將幼兒作為開展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位置,結合不同幼兒的個性化需求,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信息接收能力、信息接收水平來靈活地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幼兒吸收知識、拓展能力、啟發智力、培養意識,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3.3 明確教師定位,合理介入激發人工智能技術價值
人工智能技術從實質上來看就是一個工具和媒介。它既不能作為課堂的主宰,又無法替代教師的作用。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定位,做到合理介入課堂,激發人工智能技術價值。
選擇恰當的介入方式有利于促進人工智能技術作用的發揮,有利于保障幼兒在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活動融合應用中的主體地位。介入方式有多種,但是重要的是教師要在特定的情景下,選擇恰當的方式介入到幼兒及游戲進程中。幼兒教育活動過程中常用的介入方式為平行介入方式。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幼兒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可能需要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因此,在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幼兒之間的關系過程中,例如幼兒無法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創設的課堂氛圍中,此時教師可以選擇平行介入的方式,主動且自然地對幼兒進行引導,用語言或行動激發幼兒對情境創設的興趣,給幼兒提供一定的示范,增強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幼兒探索和專注的態度;諸如此類的互動在實際的幼兒自主教育中還有很多,都需要教師立足于幼兒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最終促進幼兒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選擇適當的介入方式時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情境選擇以下方法。
(1)以游戲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戲。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設角色游戲活動中,教師應該扮演好傾聽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在幼兒游戲停滯不前、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游戲創設缺乏興趣時,在旁邊與幼兒玩相同的情境游戲,讓幼兒無意中觀摩,得到啟示,集中精力,更好地融入活動中。
(2)以積極的情緒狀態介入游戲。在介入人工智能技術創設的教育活動中時,教師的情緒、狀態對幼兒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當教師對幼兒情緒積極、表現友好時,幼兒玩游戲也會有很好的情緒體驗,他們對自己的活動滿懷熱情。因此,教師應當以積極的情緒介入游戲。教師要把自己生活中影響情緒的事物拋到教育工作之外,積極引導幼兒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并通過具體的場景增強幼兒對情境的認知。
3.4 重視設施建設,強化園方物質支持
基礎設施是開展各類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在人工智能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融合應用方面,幼兒園最重要的是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相應設備、網絡軟件、計算機、AI設備等,這些都需要幼兒園花費相應的財力與物力來實現。因此,幼兒園一定要重視人工智能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融合方面相關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幼兒園自身、政府和社會等多方資源優勢,做好人工智能技術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購置,為幼兒園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最大化地提高幼兒的教育效果。
4 結論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對學前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的內涵及對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影響,并立足于當前人工智能與學前教育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對策建議進行探究。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可知,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事業將會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佚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9(1):23-24.
[2]本刊記者.未來教育與人工智能[J].國際人才交流,2019(1):44.
[3]趙雨晨.人工智能時代對學前兒童學習影響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