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霖 杜宇
【摘 要】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涵蓋的權利內容多元而復雜,法律對數據信息權利的評價必須在剖析本質基礎上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數據信息可能同時具備財產權、知識產權、人格權等多重屬性。現階段,既要克服立法的高成本與滯后性,也要保障信息流動的活躍性。對數據信息的保護應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通過補充權利類型、個案中具體權利屬性認定及網絡平臺運行規則的建立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多角度的保護。
【關鍵詞】大數據;互聯網;數據信息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182-02
互聯網與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使數據信息的流動呈現出速度快、周期短、范圍廣等特點。然而,數據信息的高流動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對現有法律制度造成沖擊。基于生產生活的需求,既要保證信息流通的活躍性,也要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數據信息權利的保護。
1 數據信息權利屬性的法理分析
參考國外對數據信息權利的定性,歐盟與美國的模式較為典型。歐盟對數據信息權利傾向于以隱私權的形式進行保護,對使用個人數據信息的行為進行限制,并需取得信息主體的明確同意。與之不同的是,美國的立法中將數據信息權利的性質傾向于認定為財產權利,信息主體擁有處置信息并獲取相應財產利益的權利[1]。我國對數據信息規制路徑的討論主要有新型人格權說、知識產權說、商業秘密說、數據財產權說4種觀點[2]。基于對以上觀點的整合可知,在大數據時代下,數據信息的性質并不是單一的,數據信息權利亦是一種復合型權利,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屬性。
1.1 財產權屬性
美國立法模式傾向于將數據信息權認定為財產權,不可否認數據信息權利的本質必然包含財產權利的內容。信息并非有形財物,但數據信息的權利主體在對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儲存及處分的過程中,均體現出主體對數據信息所帶來的財產利益的支配。因此,近年來我國對數據信息權利性質的討論中,將數據信息定義為財產權的呼聲很高。
1.2 人格權屬性
個人信息的傳播甚至商品化現象在現代社會已經非常普遍,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律本應更加注重對人格權的尊重和保障,但互聯網產業使得個人數據信息在網絡中以極小的成本迅速復制與傳播,個人信息中所包含的人格權內容在數據傳播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侵害。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權利保護機制,明確數據信息的人格權屬性不容忽視。
1.3 知識產權屬性
數據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但數據信息的產生、收集與分析亦是信息權利主體的智力成果,對數據的收集和加工過程有時即數據再創作的過程。信息的加工主體付出的智力勞動是信息價值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并非所有數據信息都具有知識產權屬性,但當數據信息包含知識產權屬性時,必須考慮到對智力成果的保護才能真正保護主體的權利。
1.4 數據信息的私密屬性
前文所提人格權屬性中所包含的隱私權即數據信息私密屬性的體現之一,除此之外,商業秘密與國家機密也經常被以數據信息的形式存儲與傳遞。數據信息的價值往往來源于其私密性,其泄露與未經主體同意的傳播均會對權利主體的隱私或機密產生侵害。數據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對大數據時代下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同一數據信息可能包含以上一元或多元屬性,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數據信息權利無法被認定為某一特定領域內的一種權利,只有承認數據權利的復合性,才能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對數據信息所涵蓋的不同法益進行保護。
2 數據信息權利保護的困境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網絡數據相關司法解釋與法律法規,但對數據信息權力的保護仍然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在現有法規及司法實踐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與反思,找到數據信息權力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積極應對時代賦予法律的新挑戰。
2.1 保障數據信息安全性與數據傳播活躍性的矛盾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得以即時高效的收集、復制與傳播。大數據產業給新時代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對信息的高度利用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效益,而數據的高效利用又反作用于數據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更高的數據信息傳播需求。數據平臺的活躍性是保障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財產權說及知識產權說等學說主張以產權交易為核心目的的制度構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據共享,導致數據信息平臺活躍度降低。如何在建立秩序的同時,平衡各種利益,是數據信息權利保護中的難題。
2.2 數據信息形式多元化與立法滯后性的矛盾
正如前文所述,數據信息權利作為復合型權利,可能同時包含多種法益,且數據信息在網絡環境下的形式亦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立法與解釋都無法涵蓋所有數據信息的侵權形式。信息形式多元化所導致的侵權形式多元化問題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進行規制,是立法與解釋亟須解決的問題。立法本身具有滯后性,而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十分迅速,這種矛盾亦是我國數據信息權利保護的困境之一。
2.3 數據信息傳播快捷性與立法成本過高的矛盾
互聯網環境下,數據信息的復制、傳播成本與信息本身的價值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法律保護機制的缺失必然會導致難以控制的嚴重后果。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對立法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但若要在法律上確立數據信息權利的獨特地位,則必須在此基礎上制定整套權利配置規則,對該權利的內容、主體及行使條件等內容進行規定[3]。除此之外,數據權利保護體制的確立,是對現有法律體制的突破,對原有法律法規產生沖擊是難以避免的。
3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信息權利的保護路徑
數據信息的財產權、知識產權及人格權等特征的疊加導致不可能按現行權力體系中某種單一的權利類型構建權利保護制度[4]。數據信息的復雜性無疑是對現有法律制度的挑戰,但對其所包含的權利內容,在現行法律中均有相應的保護制度,這也給立法工作帶來了緩沖和調整的空間。因此,在現有法律基礎上,從立法、司法實踐及網絡平臺的規制3個方面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保護更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首先,在立法上完善法定權利類型。承認數據信息權利所包含的多種權利屬性,并針對所涉權利種類,在現有法律體系中進行補充和完善,是數據信息權利得以保護的根本手段。依據現有法律并非不能維護數據信息平臺的秩序,但對數據信息權利欠缺具體的規定,會導致相關法規在司法實踐中難以適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中,對著作權的保護對象采取了列舉式的立法方式,明確規定了著作權中作品的呈現形式,數據信息權利雖然包含人的智力成果,但并未被規定于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中,因而數據信息的知識產權屬性難以得到保障。現有的著作權犯罪規定也較難保護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人法益[5]。對于此種情形,應當在立法中做出補充,使數據財產權的保障更加有法可依。
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對個案數據信息權利的類型進行具體認定。數據信息權利在不同案件中呈現出的權利內容并不相同,同一案件中的數據信息可能涉及兩種以上的權利內容。因此,有必要在司法實踐中確定權利類型的認定標準,并在個案中對所涉數據信息的內容進行鑒定,進而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更加全面的保護。
最后,加強對信息平臺的規制,維護數據信息交易及傳播秩序。立法與司法對于數據信息的保護不會面面俱到,只有營造有序的網絡運行環境,才能在數據平臺運行過程中,保障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為此,在根據我國現狀制定相關制度的同時,引導和鼓勵行業建立自律機制,促進網絡信息平臺的健康有序運行,推動形成網絡平臺秩序的良性循環,才能從源頭上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保護。
對數據信息權利的保護不會一蹴而就,或許未來法律會重新定義數據信息權利,并建立獨立、完善的數據信息權利保護機制,但在現階段,結合我國現狀,只有通過立法、司法實踐及建立網絡平臺運行機制對數據信息權利進行保護,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涉數據法律問題,應對時代對法律的新挑戰。
參 考 文 獻
[1]吳偉光.大數據技術下個人數據信息私權保護論批判[J].政治與法律,2016(7):116-132.
[2]鄧剛宏.大數據權利屬性的法律邏輯分析——兼論個人數據權的保護路徑[J].江海學刊,2018(6):144-150.
[3]王鐳.電子數據財產利益的侵權法保護——以侵害數據完整性為視角[J].法律科學,2019(1):38-48.
[4]鄧剛宏.大數據權利屬性的法律邏輯分析——兼論個人數據權的保護路徑[J].江海學刊,2018(6):144-150.
[5]文立斌.涉數據網絡犯罪的規制困境與優化路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9):40-47.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