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周立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分析探討基于“互聯網+創新應用能力教育”的海洋技術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探索現代互聯網交互技術對海洋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方式變革,促進海洋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深度融合,解決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化、工程教育管理智慧化、創新應用能力教育網絡化問題。期望能為中國的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條新的“互聯網+”時代改革思路,結合海洋技術專業高等教育的實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之路,為培養符合互聯網+時代崗位要求的信息化工程技術人才作出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一、 “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應用背景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應運而生“互聯網+教育”。在國家層面上,政府“以促進教育發展為核心,加快實現互聯網普及全國教育領域”為發展政策,使“互聯網+教育”成為我國“互聯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加快教育改革與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現代信息社會,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場教育行業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教育”改革正在全國開展。以“互聯網+”全方位的視角,探討“互聯網+教育”對教育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共同探索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互聯網+教育”之教育改革創新吹響了沖鋒號。當教育邂逅“互聯網”,當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解放教育”的呼聲愈發急切。站在教育改革的轉折點,我們該如何從理念、意識等宏大的視野上去審視與解放教育?又該如何從技術、方法等更實際的角度去引導與創新教育?當教育邂逅“互聯網+”,當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解放教育”的呼聲愈發急切。站在教育改革的轉折點,我們該如何從理念、意識等宏大的視野上去審視與解放教育?又該如何用技術、方法等更實際的角度去引導與創新教育?為我國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 “互聯網+”背景下海洋技術專業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根據21世紀海洋信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和高速發展趨勢,特別是對海洋信息技術創新人才的急需,適應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實施,提高我國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支撐海洋經濟發展。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高度適應國家信息化發展、構筑現代化的數字中國、數字區域、數字海洋的需要,積極組織專業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探索構建多學科滲透交叉的海洋信息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應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培養多學科融合型的海洋信息人才。
由于該專業學科方向均依賴于各高校原有的教育資源與教育特色,故各高校專業側重點不盡相同。基于各高校官方網站發布的專業介紹和人才培養方案,海洋技術專業方向有3種類型,即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生化技術、海洋工程技術。國外大學海洋科學技術類專業一般是寬口徑、厚基礎。本科生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如大氣與海洋、化學海洋學、海洋動植物學、海洋生態學、海洋觀察與采樣、深海過程、環境的生物和化學污染、海洋波浪、動力海洋學、應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的環境生理學、漁業與水產養殖、衛星海洋學、海洋沉積動力學等。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寬,由于社會發展的要求,本科生畢業后會在不同的方面尋求發展。所以,外國大學對海洋科學技術類本科生的教育內容盡量拓寬,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最大特點。這正是我們要向國外大學學習的地方。開展CDIO(創新工程教育模式)國際工程教育學校的有美國加州大學伯恩斯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專業等。教育信息化盡管已成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熱點,但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也是剛起步,這對我國來說是難得的機遇。
三、 “互聯網+”時代海洋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 互聯網+海洋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研究
以現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定位導航(GNSS)、遙感(RS)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空間信息技術支撐。研究構建互聯網+海洋信息技術應用崗位“職責/任務結構體系”,創建基于互聯網的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海洋“3S”技術復合型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方案。
(二) 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的決策支持模型研究
研究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網絡化的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共同參與的CBE(創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人才培養指標動態需求接口和CDIO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項目設計、管理、質量控制和評價的一體化ICBE工程化管理體系。保障創新應用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探索創建ICBE創新應用能力本位教育決策支持模型,設計開發B/S模式的ICBE(Innovation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簡稱ICBE)工程化管理模塊。研究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建立微信、ICBE工程教育交流客戶端App。廣泛開展網絡化的動態CDIO項目設計、質量控制和評價等ICBE工程化管理活動。形成互聯網創新應用能力培養與質量保障的有效融合,解決教學過程與評價反饋時空同步問題。利用互聯網提升教學目標動態設計、教學過程動態管理以及教學目標達成度的動態評估等全流程精確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三) 開放式互聯網+創新應用能力實踐教學4A服務模式研究
創新應用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平臺,4A級實踐教學服務就是要滿足任何學生(Any student)、隨時(Anytime)、隨地(Anywhere)、選擇任何實訓崗位(Anything)的實踐教學活動。“互聯網+”時代為4A級實踐教學服務提供了實踐教學信息資源互連共享和空間資源全球化等政、產、學大平臺服務條件。急需研究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優質資源,構建陸海一體化開放式實踐教學4A服務模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開放共享的培養動手能力與創新應用能力的互聯網教學資源環境。
四、 結語
進入21世紀的信息時代,海洋信息系統支撐著整個“藍色國土”的信息網絡。以遙感技術、衛星定位導航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現代空間信息技術等在海洋新興產業中廣泛應用,社會迫切需求海洋信息技術人才。同時面對國家啟動數字海洋這一巨大的系統工程,正面臨著大量需求海洋信息基礎設施設計、建設、管理的高科技應用型復合人才的機遇與挑戰,該方向專業人才急缺。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數字地球等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推動下,信息不斷地匯聚成“數據海洋”,培養“互聯網+”時代的海洋信息技術人才是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創新應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的海洋技術專業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萬鵬.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J].高校論壇,2019(2):5-6.
[2]張彥通,張妍.“互聯網+教育”的本質與內涵[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1):63-68.
[3]戰蔭澤,張立東,李居尚.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42-43.
[4]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5(20):1-3.
[5]周立.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工程化能力本位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4(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