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珍
摘 要:興趣是什么?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某種事物和研究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特征。”對于小學生,“興趣集中表現為他們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即學習興趣。”
關鍵詞:學習興趣;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師生關系
正確而強烈的學習興趣,是激發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就會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他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到的知識,往往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反之,倘若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那么,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毅力也將隨之失去,學習對他們來說,則成了一種沉重的、枯燥無味的精神負擔。由此可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何其重要。
小學教師應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總結多年教學實踐,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 明確學習目的,啟發學習興趣
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在于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學習與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實現個人理想聯系起來,從而形成長久的學習興趣和遠景性的學習動機,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熱情和自覺性。
作為班主任,多年來,我始終把學習目的性教育貫穿在思想教學過程中,每個學期,我都要以學習目的性教育為中心,組織召開幾次主題班會或中隊主題會。如:通過“知識就是力量”的主題班會,教育學生懂得:沒有知識,就好比戰士手中沒有槍,手無寸鐵,實現理想就是一句空話。通過“今天的紅領巾,明天的建設者”的中隊會,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與祖國發展的直接關系,從而啟發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這種極高的信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激發著他們為祖國、為人民而奮發學習。
我是一位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平時,我非常重視對學生灌輸“學好語文好處多”的思想;我經常告訴學生;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前提。語文學得好,你就能掌握多種知識和技能:會聽懂別人的每一句話,會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會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會寫一篇精彩的文章,會理解一道教學題,會欣賞優美的詩歌、音樂和精彩的電視節目……總之,聽說讀寫算,樣樣離不開它。要是你不懂語文,恐怕就要變成聾人、盲人和啞巴。平時,我還常常在班級組織詩歌朗誦會、文娛聯歡會和故事會,利用《學習園地》、黑板報出“文藝專刊”“語文天地”“佳作欣賞”等欄目,讓學生在色彩繽紛的文學活動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也許是潛移默化的緣故吧,在我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班級文風濃厚,學生捧起語文課本,就好像“牛闖進草原,聞到了青草的香味”一樣,學得如癡如醉。課堂上,他們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外時間,大家競相把書帶到學校互相借閱,在文學知識的天地間盡情遨游,班上每年都出了不少語文尖子。
二、 講究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上以生動有趣、新穎別致而富有啟發性的方法吸引學生,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是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根據我的體會,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使學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所謂有趣,就是指學生對老師所教內容興致勃勃地去學習;有味,就是指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內容精深,值得回味,甚至余味無窮;有奇,就是指教師的教學新穎有創見,使學生感到新奇,體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有感,就是指教師的講解既有啟迪,又有余地,使學生產生繼續探索的求知欲望。
《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好文章,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首都人民哀悼周總理的無比悲痛之情,我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周恩來》,讓學生從影片中了解到總理生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豐功偉績。教這課時,我在黑板上掛起總理遺像,上紗,掛上白花。在悲愴的哀樂聲中,我用沉重的聲調讀起來:“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這情,這景,頓時把學生的心帶進一種悲沉的氣氛之中,當我讀到“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時,許多女學生止不住哭出聲來。
與文同感,與文同悲,這應該就是情景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成功所在吧。
三、 融洽師生之情,點燃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密切與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對學生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學生喜愛這個老師,往往帶著也喜愛上他的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是也。當他(她)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頓時顯得活躍,當他(她)夾著講義走進教室時,學生的興趣便油然而起。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澆灌學生學習興趣之花的沃土和甘露,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星星之火。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既當嚴師,又當益友,把滿腔熱情、一片愛心獻給學生。
在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的問題上,我的原則是: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為主,以批評教育為輔。對于學生的成績和進步,我充分給予肯定,及時進行表揚,以期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我一不姑息遷就,二不掉以輕心,而是實事求是,秉公處理。批評教育學生時,我不諷刺,不挖苦,更不大聲斥責和處罰,而是以誠相見,以理服人,既嚴肅,又誠懇,使學生體會到老師要求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堅定態度和迫切心情。對于后進生,我從不厭煩,從不歧視,而是十分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且盡可能創造機會、創造條件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發揮一技之長,有機會閃光,使他們從老師的信任和同學的友愛之中發現自身的價值,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也從對自身錯誤的反思中覺醒過來,振作起來。
四、 結語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實證明:做一個老師,當把真誠和愛獻給學生,當你抱定宗旨全身心撲入你的教育事業,并且為之鍥而不舍,孜孜以求地進行長久奮斗之后,你定能看到:你已經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敬重。他們必將在你的率領下,點燃興趣之火,挺起昂揚身姿,朝著新的學習里程邁進。
參考文獻:
[1]郭玉翠.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