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摘要:隨著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核心素養成為本次課標改進中的一大亮點。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的發展,新時代下受教育者在接受語文教育后產生的變化更明確,作者以高中語文教學為切入點,來探討核心素養體系下高中語文教學該如何改進。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0-0182-02
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創建學生喜歡的語文課。“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語文核心素養巧妙地聯系起來,并采取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1]
一、研究目的
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中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2]因此,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產生以下改進:
(1)教學方式由枯燥變活躍,以往語文教學方式的枯燥不利于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氛圍的營造;(2)新的語文教學關注點由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到關注其個性素養的養成;(3)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改進無疑會突出教學目標的引領,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進行有目的的教學。
二、當今語文教學之弊病
(1)教學方式單調,語文課堂枯燥。以高中現代詩歌教學為例,詩歌教學較初中來說少了些人文性體現。詩歌是承載作者的情感、歷史背景以及韻律優美的文字有機結合的整體,只因高中較初中來說更注重的是甄選人才,教學的時間較短,為處理字詞而忽略了對詩歌學習的情感體驗。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一的《雨巷》為例,僅僅講彳亍的讀音、作者的簡介及創作背景是遠遠不夠的,要對詩歌的意向進行研究探討,比如找出文中有哪些意向,你對這些意象的看法,然后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這樣這首詩歌的象征美和音樂美就都具備了。
(2)教學功利性嚴重。語文所選課文作為中國優秀文學經典作品,本身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現在的語文教學卻為應付考試而變得功利化,講課多講字詞,課堂教學基本由老師滿堂灌,把學生視為背誦的工具,把中國經典傳統文化課本作為死記硬背的素材,使經典作品本應承載的人文性性弱化。教學只教考試所考,所選教材是否應為重點也取決于考試所需。這些極具功利性色彩的語文教學都在不經意間抹去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倒有些像科舉制度的“八股取士”。由此可見,只突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顯然已經是一種弊病。
(3)語文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培養不明顯。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是通過其本身對課本的解讀來講解課文,卻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自身對課本的感悟,壓抑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培育出了一群“后天的多胞胎”,忽視了個性的培養。教育應順應學生的天性,不僅要告訴他們這篇選文好在哪,更重要的是讓其自己體會,自己尋找答案,產生問題意識,培養個性思維。
三、核心素養下語文教育的良方——“一提三注”
(1)注重活躍課堂氛圍,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所在。一個完整的教學包含兩個主體,即教師和學生。要想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就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入手。在教師的教授方面,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講授法固然穩定但并不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的發展,應多用討論法、提問法及情景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空講道理不可能奏效,要善于抓住學生心理,把課上得有吸引力,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多與教師溝通,多與同學討論,不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的效果也會有明顯的變化,學生也會有了自主的學習傾向,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2)注重教學過程。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通過考試分數來體現,應通過學生在學習后個人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依據,由終結性評價轉變為形成性評價,對學生成長的過程給予極大的關注。在結果方面評價多元化,不以考試定好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僅僅通過一次考試并不能說明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好壞,要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考卷的制定應更具開放性,多擬定開放性試題,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的言論權利。
(3)注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均衡體現。語文課一方面是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通過語文的學習,識生活之字、說生活之語、聽生活之言、寫生活之感、應生活之需。但只注重工具性不注重其人文性顯然有明顯的弊端,如果把語文課上成工具課,那么課本中的詩詞鑒賞就顯得毫無價值。只告訴學生字的讀音與釋義顯然使語文課變得單調,學生學習起來自然就會感覺枯燥。我們都講學以致用,為什么學生對語文課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其他課程?作者認為是語文課作為母語接觸時間長,大多數同學錯誤地把語文課認作識字寫字課,并認為語文課的操作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弱。現實中語文卻是文化的產物,課本所選的文本只是滄海一粟,要讓學生了解真正語文教學不僅是識字寫字課,更是通過學習語文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語文知識不僅融于語文教材中,更融于歷史長河中的中國經典文化著作中,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帶有永恒印記的文化產物,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以自身的閱歷來警醒世人。語文既是生活所需的工具,也是帶有濃厚人文性的不朽記憶。
(4)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做優秀的語文傳播者。一次完美的語文教學僅僅有教學設備的先進和班級學生素質的高水平是不夠的,還要加上作為教的主體的教師的高素質。一個班級內學生成績的好壞差距并不明顯,但不同教學水平的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同的。教師應擁有以下素質:一是淵博的語文學科知識。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但在語文課堂中不如學生會受學生輕蔑,進而使學生對所學課程不重視。二是高尚的師德。教師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生活中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最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比父母的影響還要大,所以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三是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是前沿的教學,在教學中多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有利于觀察學生的學習傾向,提高教學成效。
四、結語
作者分別從目的的確定、問題的發現、改進的策略三方面探析了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的關鍵期,同時也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喜歡上語文,找到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會終身收益。
參考文獻:
[1]吳淑婷.基于三維目標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9(4):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