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利
摘要:近年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實踐表明,翻轉課堂在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成效十分顯著。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觀摩翻轉課堂授課和親自訪談相關師生采集到的相關信息展開討論,嘗試從教育心理學的維度對翻轉課堂有效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剖析,并對翻轉課堂的成功經驗對傳統常態教學的啟發意義展開探討。
關鍵詞:翻轉課堂 任務驅動式 自主探究式 小組合作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9-0157-02
一、問題的提出
實際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主要問題之一。教師精心準備了一堂課,在課堂上使出渾身解數想吸引學生專注聽講,卻苦于總有部分學生心不在焉,無法全身心投入課堂。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學習發自內心地感興趣,對課堂保持較高的參與熱情呢?筆者認為,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對于破解該類問題不失為一項有益嘗試。
二、翻轉課堂的實施效果及原因概述
翻轉課堂式教學,簡稱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先通過課前自學教學短視頻及完成指定任務單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吸納,再在課堂上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互動自覺完成對知識的內化及應用的教學模式。其充分利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優勢,顛覆了傳統課堂以傳授新知為主要任務的常規做法,讓學生將知識的學習放到課前,將難度較大的知識理解及運用放到課上,老師課上講得少了,學生課上主動研討的狀態卻出來了。調查表明,翻轉課堂對于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成效十分顯著。
例如,在某次全國翻轉課堂常態化教學實踐觀摩研討會上,筆者經過實際觀摩課堂教學、聽取相關授課教師匯報及進行專門訪談發現,參與翻轉課堂研究的十幾所中小學校的師生均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學生成績得到大幅度提升、后進生基本消滅”,“老師發火少了,學生愛學習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學生愛上了翻轉課堂”,等等。
翻轉課堂教學為何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筆者經過觀察思考及與傳統課堂進行比對發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績的取得并非得之偶然,而是有著內在的科學依據,即能夠通過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作用。具體表現為:翻轉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角色意識發生明顯轉變,從以往被老師灌輸知識的被動聽講者,變成要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的主人;從過去在課堂上需要被老師給機會才能發表意見,變成了只要課前足夠努力,就能在課堂上爭取到更多的表現機會,收獲更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從過去沒有能力沒有信心在同伴和老師面前有上好的表現,到只要課前認真落實任務單,就有能力在課堂上展示最佳的自我。這些因素共同合成了一種促進學生主動求學的強大內驅力,使所有同學都愿意為學習而付出努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前所未有地調動起來,成績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認真反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兩點特別值得教育者關注:一是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自覺滿足了教育心理學的兩條重要規律: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和維果斯基的支架理論及最近發展區理論;二是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成功利用了任務驅動式、自主探究式和小組合作式教學的突出優勢。它們對于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三、翻轉課堂能發揮奇效的深層原因解析
(一)翻轉課堂賴以成功的心理學基礎
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教育目標可以切分成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六個層次,其中,前三個層次為較低層級;后三個層級為較高層級。翻轉課堂在實施過程中,將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等涉及識記、理解等較低層級的知識點盡量安排在課前任務單當中,由學生自主完成;而將其余關涉應用拓展等較高層級的綜合性題目集中放到課上研討中完成,這樣就讓學生在課前有能力自主完成初級知識體系的建構,并且能夠有信心、有準備地去迎接課上高難度的挑戰,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課堂教學實時交流互動的優勢。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無意中充分利用了維果斯基的支架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譬如,課前學生對較低層級知識的識記、理解和簡單應用,都是基于老師通過教材、微視頻及其他輔助性資料或簡單方法的提供得以實現的;課前任務單和助學資料的提供是十分有效的腳手架;課上,老師賦予啟發性的任務設計和帶有引導性的問題設計將課堂討論逐步引向深入,也給學生突破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局限、發掘自身潛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最大可能。
總之,學生在課前通過完成課前任務單對課上討論要用到的知識有了充分的預習和思考,這才使得課上的討論得以深入進行,課上分享能夠成功實現;而課前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微課等教學資源的提供,為學生完成知識的初步建構搭建了非常實際的腳手架,讓學生能夠自如地攀爬到一定的高度。“跳起來摘到果子”是通過教師成功搭建的支架幫助實現的,而學生經過努力終于摘到果子的喜悅感和滿足感必將帶動一種良性循環,讓學生更愿意自覺投入到課前自主學習和課上主動創造的活動中來,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任務驅動式、自主探究式和小組合作式學習對于有效提升學習興趣的重要意義。
1.任務驅動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任務驅動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形式。課前任務單和課上活動單形成了明確的任務驅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晰了解自己要完成任務的總量與步驟,便于他們目標明確地做好各方面準備去爭取課堂上的最佳表現。當然,學生在課堂上因“有備而來”獲得了成功感與滿足感之后,會進一步激發出自主學習的自覺性與自律性。同時,任務單和活動單把教學活動的主體全部鎖定在學生自己身上,老師只是從中輔助,這讓學生在學習中變得無從逃避,迫使學生不得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任務驅動式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另一個好處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學生之間在知識儲備方面的個體差異,讓所有學生,包括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通過認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都能有信心在課上發言,這一點對“差生”尤為重要;也讓“學優生”在課前有充足時間審慎思考,更利于在課堂上將集體討論引向深入。總之,不同層級的學生均對課堂研討產生了較強的期待,當然會促使學生課前及課上表現得更為努力。
2.關于小組合作式教學
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小組合作式學習對于翻轉課堂的成功實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課前預習的知識建構階段,學生通過互聯網在小組當中通過相互幫助,互為老師,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較為簡單基礎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答疑負擔;在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的知識內化拓展階段,來自明確的小范圍內的同伴間壓力又迫使學生不甘居人后,積極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點子,努力為團隊貢獻自己那一份力量,凸顯自己那一份價值,爭取不為團隊拖后腿。這些都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綜上,“翻轉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前課后都讓學習在學生身上得以真正發生;在此過程中,教師則走下講臺,從傳統教學中作為知識講授者和傳遞者的“權威”角色轉變為“教練”角色、“導師”角色,在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內化拓展知識的過程中發揮引領、幫助和指導的作用。師生之間變成了一種平等合作關系,而非簡單的授受關系。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之所以愛上學習,是因為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足夠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更為主要的是這種獲得感和滿足感充分培養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在同伴面前自我表現、在小組協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進而讓他們在課堂討論中,能夠勇于探索、大膽探究。
這對我們的常態教學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傳統常態教學的啟示
眾所周知,“翻轉課堂”中提倡的課前自學,課上分組討論,教師課上引領提升,等等,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在做,為什么會收效甚微或效果不夠盡如人意?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預習作業有很多目標設置是不夠明確的,課前預習與課上討論的關聯度也不夠緊密,不能很好地起到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作用;并且日久天長,很多學生就會把完成課前預習當成了被動應付老師的苦差,導致課前預習形同虛設。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單卻與課堂深入討論密不可分,迫使學生不得不對其高度重視。
針對于此,要想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有待深入研究,至少授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對課前課上做通盤考量,前者要真正體現腳手架的作用,后者要真正能夠達到讓學生進階提升的目的;要努力使課上教學活動與課前預習形成良好的呼應,并在能力要求上體現一定的梯度;讓學生可以體驗跳起腳來夠到果子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很多教師不能充分相信學生,不愿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課上仿佛少講一句心里都不踏實。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學生做不到,而是我們老師過分低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互相解答問題的能力,甚至不愿把一些最基礎的任務交給學生自主完成,從而大大制約了學生自我習得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也大大制約了同伴影響力量的發揮。使小組合作探究常常徒有其名,名存而實亡。
針對于此,我們在實地教學中,也可以充分借鑒翻轉課堂中小組學習的做法,按照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將課程內容具體分解成不同層級,分別布置到不同階段的小組學習中,讓學生形成互答互問、相互激發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總之,實施“翻轉課堂”的終極目的和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和實踐的構建高效課堂、活力課堂的目標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無論是在知識建構方面,還是在能力拓展、個人綜合素養的培養方面,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善學、樂學。在此意義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確有很大的探索價值。
責任編輯:景辰